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渐行渐远的“棒棒” 见证城市发展的年轮

巴渝传媒网2018-10-08 09:14

涪陵城滨江大道沿线漂亮、大气,层次感强

“棒棒,来哟!”“来啰……”在涪陵城街头,这样的叫喊不仅融入我们的生活,也成为时代的印记。改革开放初期,重庆城特有的山城自然条件孕育出了“棒棒”这个特殊的职业,山城一般的涪陵也曾经有过大量的“棒棒”。

他们爬坡上坎,负重前行,不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华,也挑走了属于自己的时代,更见证了涪陵改革开放40年的飞速变化和发展。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棒棒军已经隐匿在了角落。“现在活越来越少了,赚不了钱。”刘永进感叹道,他们可能是最后一批“棒棒”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干这活。

一根竹棒挑起生活的重担

今年63岁的刘永进是垫江县包家镇人。1991年,刘永进来到涪陵城,当起了“棒棒”,一干就是27年。每天一早,他肩上扛着一米多长的竹棒,棒子上系着两根尼龙绳,沿街游走揽活。

在没来涪陵之前,刘永进在老家务农,也当过石匠。“老家就3间房,我和兄弟两人分了家,一人分到1间半,家里有4口人很窄不够住。”刘永进说,当时就想着能多赚点钱,回老家修房子。

“涪陵离垫江近点,而且那时候很多垫江人都到涪陵来打工,我也就来到涪陵。”刘永进说,之所以选择当“棒棒”,因为能赚现钱,人也自由。

刘永进讲述涪陵城市的变化

一趟活的工钱从0.5元到50元

刘永进回忆说:“1991年那会儿,一趟活的工钱也就5角钱到1块钱,到了2000年,工钱涨成了四五块钱,现今干一趟活10块、20块不等,有时候搬的东西多,50块的工钱也是有的。”

刘永进说,工钱没个准,主要就是看搬运的货物多少、路途的远近来计算。按照刘永进自己估算,刚当“棒棒”的时候,一年干下来能攒三四千元,现在一年能攒两万元。

当“棒棒”27年,在刘永进看来,生意好坏都是看运气。运气好的时候,一天有五六十元,还可能上百,运气不好的时候,一趟活都接不到。

2003年,刘永进终于攒了点钱,在老家修了两楼一底砖房,家里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搬进了新房,一家人都特别高兴。”刘永进说,自己在外再累再苦也是值得的。

生活虽艰辛但心里是踏实的

“棒棒”的业务范围大到搬运家具家电,小到帮市民买的一两把小菜,价钱也是随口喊,三言两句便将价钱敲定,雇主在前面打甩手,“棒棒”扛起货物紧相随,他们靠的是自己的双手、一根棒棒和一付肩膀。

“棒棒”的住所是不固定的,住宿条件从来不是考虑的范围,哪里便宜住哪里,一般都是住私人旅馆;吃的也很简单,面条稀饭馒头加上咸菜,管饱就行;夏天天气热了,就坐在商场门口的台阶上凉快一下;唯一的娱乐消遣,就是约上两三个人打扑克。

“现在啥都涨价,住宿价格涨了,以前住一晚上5角钱,现在一晚上需要3块钱,豆花饭也从一两块钱涨成了七八块了。”刘永进说,活越来越少,能省就省点。

“我没什么文化,就凭着劳力赚点钱,日子虽然过得艰辛,但靠的是自己的双手,心里是踏实的。”刘永进骄傲地说。

“一条街”到一座城市的演变

“棒棒”挑着货物走街串巷,用脚丈量城市的宽度,用眼记录城市的变化。“刚到涪陵城的时候,中山路、龙王沱、红光桥都是十分热闹的,我们常常都会在那一带揽活,一趟接一趟都没闲着。”刘永进说,那时候南门山那一带还比较繁华点,其它的地方也像农村一样。

在刘永进眼中,涪陵城市变化最大的是道路的修建。重庆直辖后,涪陵城市道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先后完成兴华东路、兴华西路扩建,滨江大道和体育南路、体育北路的新建,黎明南路改造及太极大道、望宏路拓宽改造等工程,城市道路提档升级,涪陵城区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道路修好了,高楼建起来了,还建了广场、公园,这使涪陵城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刘永进说,其中,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修建滨江大道,当时他还去了建设现场干散活,场面好壮观。

如今的涪陵城,城市年轮天天成长,一条条道路建成通车,一座座大桥气势恢弘,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市骨架不断拓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就如刘永进眼中所看到的,涪陵从最初的“一条街”变成了真正的一座城。

棒棒军隐退成为渐行渐远的记忆

在1997年时,重庆方言剧《山城棒棒军》的播出,直接将“棒棒军”这个纯粹的民间称谓进行了一次全国化的命名普及,乃至吸引了世界人民的关注。

如今,随着交通和运输方式的改变,业务减少,比如码头,都机械化装箱,不要“棒棒”扛了,不少人有了私家车,不需要“棒棒”搬了;工作环境差,收入少,物价上涨,不再有年轻人从事“棒棒”这个行业……在社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棒棒”慢慢地退至“二线”,将成为永久的历史。

“现在年轻人要么去工厂上班,要么去学门手艺,都不愿意再干‘棒棒’了。”刘永进说,他们现在最年轻的“棒棒”也都40多岁了,活也越来越少,钱越来越难赚了。

如今,刘永进的两个孩子,大女儿已经结婚,小儿子还未婚,儿子的婚事成了他的心病。“我也岁数大了,就想趁身体还行再拼一拼,再攒些钱留给儿子娶媳妇。”刘永进说,干不动了,他也要回老家了。

逐渐消失的棒棒军是这个社会高速向前发展的一个缩影,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棒棒军这个群体,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创造出了属于他们对个人、对社会的独有价值,也见证了这个时代的发展。

□背景介绍

“棒棒”一词来源于民间。在旧中国,他们大多被称为“脚夫”或“苦力”,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劳动者。

自19世纪末开埠以来,重庆就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明清时期重庆城区开始向上半城拓展,由于水源稀缺,需要靠人力从长江和嘉陵江挑水,从而孕育出一个以挑水为主的群体——“棒棒军”。后来随着重庆上半城自来水管网的完善,棒棒数量一度减少。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重庆棒棒军又再度兴起,并于1990年前后到达顶峰。2011年11月1日重庆市社科院发布调查报告,称重庆主城棒棒军已经开始走向消失的境地。

文/记者 蒋莹 图/记者 李辉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