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城七校持续推进全国知名特色学校建设
她,是一片培育禾苗的沃土,日月光华,历经风雨,孕育着无限希望。
她,是一座凝重厚实的学苑,敬业乐群,硕果累累,撒播着五彩梦想。
她,是一幢造就英才的大厦,巍巍高楼,厚德载物,书写着传奇未来。
她,是长江江畔的璀璨明珠,巴渝大地上一块响当当的名牌——涪陵城区第七小学校。
“生命风华,岁月沉香”。历经半个世纪的洗礼,在一代代七校人的奋力拼搏下,涪陵城七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成长为如今拥有3个校区、近万名学生规模的涪陵区义务教育阶段品牌学校。
建校58年来,城七校确立了以“个性”为核心的文化战略工程、 “学而有异,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个性成就未来”的校训,形成了“以人为本、文化立校”的核心价值观。
涪陵城七校校长张可仁
近年来,在校长张可仁的带领下,学校高起点策划,找准生长点;高标准要求,找准突破点;从课程、课堂、教师、学生等方面入手,开拓出一条着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创新之路,在持续推进全国知名特色学校建设的路上砥砺前行。
课程 从单一走向系统
城七校坚持“给孩子最阳光的童年,奠人生最坚实的基础”的育人目标,要求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要让所有学生形成“健康向上,阳光自信”的人格基础。为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既满足全体,又能服务于多元化的个体需要。
为了使学生发展达到甚至超越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并使其获得充分的个性化发展,学校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精品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的课程发展方向,构建实施了“3 X”个性课程体系。“3”:指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个维度,着力构建“室内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三个课堂,确立了国家基础课程、实践体验课程、拓展延伸课程三层次个性课程体系,开发了《我的家乡》《我的个性》《我与经典》三本校本教材。“X”:指在“3”的基础上,为了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实施学生个性化特色辅助课程,包括社团活动、实践大课堂、家长课堂和研学旅行等。
通过“3 X”课程的构建和实施,教师的课程意识更加强烈,学生的学习更加快乐自主,课程实施路径更加清晰,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学校课程建设的区域课程引领示范作用显著增强。
课堂 从模式走向个性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城七校历经“单项教育改革”“整体综合改革”,长期探索并最终提出用“个性教育”文化引领学校发展,让学生有特长,教师有特质,学校有特色。
课堂是教师实现梦想的舞台,是师生相处融洽、共同进退的主阵地。校长张可仁介绍,城七校追求的是一种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课堂,课堂呈现出体验、开放、融合、灵动特色,其特点就是平等性、互助性、活跃性等。学校以“五课”(“领导示范课”“名师精品课”“党员教师展示课”“骨干教师优质课”“一般教师研讨课”)活动为载体,着力打造“自主、互动、探究”的 “个性课堂”,这样的课堂既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动态课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能动课程。
推门走进城七校一间教室,我们看到这样动人的教学场景。
“说出你认为描写少年最感动的句子,想想他当时到底在想什么?”古丽娟老师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孩子各抒己见,碰撞思想火花。
“我觉得‘等待’这个词可以看出少年的诚信和决意。”有学生表示。“我觉得‘中国人是我们的朋友’这句话最令人感动……”大家七嘴八舌踊跃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异常。
这是一节普通语文课堂的教学现场,尽管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情况相差较远,但老师让学生通过自学感悟文本,借助巧妙提问,带领孩子们走进课本。这正是七校所提倡的“136”个性课堂的一个鲜活样本。
近年来,七校结合“卓越课堂”建设,实施“136”个性课堂教学模式(即明确一个理念:学而有异,和而不同;突出三个重点:自主互动、问题意识、开放思维;掌握六个环节:明确目标、自学指导或指导自学、合作研究、精讲点拨、测评达标、总结拓展),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协作、合作,领悟到“136”个性课堂模式的真谛——以学生为本。教师课堂教学实现了从走进模式、研究模式到超越模式的转变,走向了个性化教学的新高度。
教师 从素质走向素养
“要使学生有个性,教师首先要有个性。”张可仁说,着力培养有个性、有风格的教师,是学校多年来的孜孜追求。为此,学校实施“5个3”工程(即师德建设抓制度、抓活动、抓典型;关注教师工作质量、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提高;引导教师做自主型、学习型和思想型的教师;促进教师会上课、会反思、会交流;塑造教师敬业、专业和创业的精神)和“五大工程”(学习工程、校本培训工程、校本科研工程、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多渠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对青年教师的呵护,涪陵城七校也好似对蝴蝶幼虫的精心抚育一样,想方设法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助他们早日破茧成蝶。学校提出“1358”培养目标(一年入格、三年合格、五年优秀、八年成为骨干),并专门成立了“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聘请了已退休的特级教师周业敏长期担任导师,手把手领着老师们步步成长。
学校坚持用“个性教育”文化引领教师专业成长。通过构建学校核心价值观理念,培养教师的良好师德;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激励机制,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催生教师的教育智慧;建设合作学习型组织,提升教师的教育境界。教师专业成长的主阵地是在学校这方土地上产生的,学校积极培育这方肥沃的土壤,使之成为充足的养料。培养成长中的教师,使他们不仅获得专业知识的提高,而且获得自身思维方式与观念系统的更新,从而赢得自身生命意识的不断充实与发展壮大,实现了从素质到素养的新提升。
如今,学校有特级教师4人,正高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18人,涪陵区教书育人专家2人,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9人,全国科研型骨干教师1名,市级骨干教师16人,市级学科名师3人,涪陵区名师6名,涪陵区学科带头人15名,涪陵区骨干教师94人,市区级劳模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重庆市骨干校长1名,涪陵区名校长1名。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成为七校发展不竭的源动力,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不断扩大,支撑起了学校的持续发展。
学生 从成绩走向成才
学校生产的不是整齐划一的产品,而是个性鲜明的学生,“个性成就未来”的校训一直深深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七校人。
近年来,学校顺应新时代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立足“七彩花儿、竞相绽放”的主题文化,提出“12345 10”的德育实践体系,制订了分年级德育教育层次目标,把“有理想学做人,有能力勤探究,有个性能发展,有情趣会生活”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坚持“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活动出人才”的育人理念,积极启导学生自主发展。
激情飞扬的大课间操
学校坚持开展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礼仪节等“五节”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18年,在第33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学校选送的科学小论文《涪陵的胭脂萝卜为什么这么红》荣获一等奖,并同时获得重庆理工大学专项奖。科技实践活动《给垃圾安个家,共营生命绿色》《长江流域渔业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分获一、二等奖,该校还获得科幻绘画三等奖3个;机器人创意项目三等奖1个;科学创意三等奖1个,再次成为涪陵区获奖数目最多的学校。在第九届重庆市“红领巾之声”系列活动“红领巾小记者、红领巾小主持人”评选活动中,学生李彦翰喜获特等奖并荣获“十佳小记者”荣誉称号、学生王品家喜获一等奖、学生高子涵喜获二等奖。今年10月,七校学子雷挺婕作为国家队主力队员助力中国队在国际象棋第43届奥林匹克团体赛中获得该项赛事的冠军,成为七校和整个涪陵的骄傲。学校还开设了书画、文学、动漫、合唱等社团和田径、游泳、棋类、航模、舞蹈、器乐等训练队,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比赛。近年来,七校学生获国家级奖1000余人次,甚至在世界级比赛中获奖。
如今的城七校,课程改革成效显著,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七校人怀揣“给学生最阳光的童年、奠人生最坚实的基础”为办学使命,继续坚持“个性成就未来”的教育主张,展时代为卷,执教鞭为笔,研书香为墨,书写着“巴梓故里、七校满园”的华章。
文/张小月 潘力妮 图/城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