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紧盯洪峰 他们是抗洪抢险“中枢神经”
2018年,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新华网发(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供图)
新华网重庆10月11日电(刘淳)每年洪峰过境,对于重庆来说都是一次“大考”。除了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武警和消防官兵外,作为抗洪抢险“中枢神经”的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更是在后方不断监测更新水雨情数据,实时优化水库群调度方案,最大程度减轻洪灾损失。2018年,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
每年汛期启动24小时应急值守
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水资源条件,重庆大多数区县政府所在地均坐落在江河之滨,几乎年年受江河洪水危害。每年5月1日-9月30日是重庆的法定汛期,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在此期间坚持24小时应急值守,但由于洪旱灾害的不确定性,汛期通常要延长到10月底。
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的洪灾类型主要分为暴雨洪灾、过境淹没型洪灾、山洪灾害、综合遭遇型洪灾四种,“我们目前只有10位工作人员,既要到前线去指导防汛抗旱救灾,又要组织后方人员做好上传下达,研究制定抢险应急预案,还要协调各成员单位协同配合抗灾,起到‘大脑’的作用。”
这样的工作看起来平凡,但在重大灾害面前,却是在跟时间赛跑,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2017年,我们一位同事的小孩摔伤头部缝了七针,但当时恰逢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办公室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有非常重的任务,这位同事一直忙到晚上12点才抽空到医院看了一眼熟睡中的孩子,凌晨4点又赶回了值班室。”该负责人表示,类似的案例举不胜举,汛情旱情紧急时,工作人员日夜奋战在工作岗位,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没有一个叫苦喊累;在防汛抗洪紧要关头和抗旱救灾关键时期,指挥部又及时成立专家组赶赴灾区,顶风雨、冒酷暑地工作在抢险救灾第一线。
今年成功抵御“7•12”特大洪水
2018年,重庆成功抗御了“7•12”特大洪水,转移近10万人,实现了“零伤亡”,最大限度减轻了洪灾损失。
“7月10日开始,我们就不定时组织滚动会商研判,所有工作人员24小时备勤,及时发布预警并启动应急响应。”该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加强对长江、嘉陵江流域水库水电站的联合调度,实时优化调度方案,及时调度重庆境内水库水电站,有效削峰错峰。
同时,指挥部还强调依靠科技进行防汛抗旱工作。“我们依靠近年来编制的主城区洪水风险图和合川区城区洪水四维推演模型成果,并根据预测洪峰水位组织技术人员对长江、嘉陵江、涪江沿线以乡镇街道为单元逐一统计分析,估算淹没范围和影响人员,及时指导相关区县做好受威胁区域群众的转移工作。”上述负责人称。
据统计,“7•12”洪峰过境共造成重庆13.22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0.64万公顷,紧急转移9.8万人(原预计转移12.57万人),倒塌房屋77间,直接经济损失5.57亿元,但无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