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兴产业 留人才 农民钱包鼓起来

合川日报2018-11-12 09:41

图片1

记者任洋文/图

推动乡村振兴,农民钱包鼓起来,才是重要方面。近年来,铜溪镇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并结合实际制定发展方案。这其中,大力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优惠政策留住人才,就是铜溪镇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两大亮点。

兴产业椿芽种植见成效

11月7日,记者去到铜溪镇皂角村,随处可见的就是香椿树。据皂角村党支部书记徐兴宽介绍,该村未外出务工的村民几乎都种上了香椿树。王兴德是皂角村五社村民,从2004年起就开始种植椿芽,但当时规模小,种植面积也比较散,收益并不明显。2014年,随着皂角村龙游椿芽合作社的成立,销售渠道宽了,销售价格高了,王兴德热情高涨,一口气种上了5亩香椿树,如今在皂角村也算是椿芽种植大户。“自从合作社成立,椿芽不怕没有销路,椿芽和椿芽苗销路都不错,这可比打工强多了。”王兴德说。记者了解到,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四月,是销售椿芽的时节;每年国庆节至十一月,是销售椿芽苗的季节。今年椿芽的价格是36元/公斤,椿芽苗是1.2元/株。据了解,王兴德今年仅椿芽苗就卖出1万多元,收益不错。

据铜溪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椿芽种植主要以皂角村为主,辐射袁桥村和金沙村,全镇椿芽种植面积约3000亩,主要销往北京、杭州、上海、南京等20个国内大中城市,椿芽年产值达1700余万元。

除了椿芽的“合作社 农户”模式,铜溪镇还因地制宜,采取“公司 专业合作社 农户”、土地入股分红、“公司 大户带动”等模式,在弯桥村发展花椒、辣椒产业;锣山村发展林下生态鹅养殖等,帮助农民增收,带动周边农户就业。

留人才“孔雀王子”驻村发展

乡村振兴,谁来振兴,人才当属重点。近年来,铜溪镇通过完善产业配套设施、给予各种优惠政策等措施,引导各类人才进乡,引导成功人士返乡。

黄礼是重庆菲利克思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重庆市家云孔雀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个90后小伙子通过规模化养殖孔雀,形成了一系列孔雀相关产业链,被人称为“孔雀王子”。被问及为什么愿意落户铜溪镇金沙村,黄礼说:“一来是有家乡情怀,我们就是当地人,应该为当地干实事;二来是这里地理位置好,环境好,适合孔雀生长;三来铜溪镇在业务培训、简化审批流程等方面给了我们很多优惠政策。这让我们愿意留在这里,并将长期留在这里。”

如今,在铜溪镇金沙村,黄礼一家打造了他们的孔雀王国,专门售卖孔雀类相关产品,除了传统的孔雀肉、孔雀蛋,还有孔雀饰品、孔雀羽毛书画、孔雀面、孔雀白酒等。现在,黄礼的孔雀产业链年产值约3000万元,带动周边50余名村民就业。记者了解到,铜溪镇为了留住人才,推出了各种优惠政策,现在,像黄礼这样愿意留在铜溪镇创业、发展的人才不在少数,他们不仅自己富,还将相关技术和工作岗位带给了当地农户,有力推动铜溪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见实效钱包鼓了农民笑了

“种椿芽比种苞谷强多了,今年卖椿芽苗就挣了6000多元。”唐永甜说。唐永甜原是皂角村的贫困户,于2015年10月脱贫,这其中,椿芽种植功不可没。“我们通过免费为其发放椿芽苗,提供相关的技术和信息服务,鼓励其大力种植椿芽。”铜溪镇相关负责人说。如今,唐永甜的钱包越来越鼓,笑容也越来越甜。

在铜溪镇,产业的发展的确让农民的收入越来越高。记者了解到,3000亩椿芽的种植让700多户村民受益,每户每年平均增收约1.4万元;弯桥村30亩辣椒、60亩花椒的种植让当地40多户村民受益,每户每年平均增收4000元左右;弯桥村发展稻田养殖小龙虾60亩,50户农民实行土地入股分红,每户每年平均增收1000元左右……铜溪镇以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实现安居乐业,而村民的钱包越来越鼓就是铜溪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成效最好的证明。

记者手记

11月7日,立冬,天空不时飘着小雨,凉意不断袭来。我走在铜溪镇的田间地头,却没有看到冬的萧条,反而感受到勃勃生机。成片的香椿树挺立在土里,不时还能瞧见几株椿芽苗探出了头;色彩绚丽的孔雀似乎不惧冬的寒冷,依然争相开屏展示华美姿态。我知道,当地百姓把这些视若珍宝,这些宝贝能让他们的钱包越来越鼓。当我看见村民因为本村的特色产业,生活得越来越好、笑得越来越甜的时候,我知道,铜溪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了实效。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课题,振兴应该从何处体现?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人才的落地、收入的增加、村民的笑容就是最好的见证。饲养员给孔雀喂食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