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吸毒” ——一位缉毒民警的缉毒故事
“我一直不明白,人为什么会吸毒,直到昆哥和阿芬死了,我才想通,其实这一切,都是源自空虚,那是毒品恐怖,还是空虚恐怖?”这是香港缉毒电影《门徒》的开场白和结尾,也是缉毒民警小贾(化名)的感叹。
小贾是江北区公安分局禁毒支队的一名普通民警,今年30岁,1.78米的个子,帅气,他在禁毒支队已干了7年。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的真名无法公诸于众。在“6·26国际禁毒日”前夕,他向记者讲述了在缉毒中的所见所闻。
毒品让人丧失意志
“很多吸毒者每天起床就只为了那一口。”小贾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与正常人不同,吸毒者每天早上起来后,就是需要那一口毒品才能振奋精神。“好死不如赖活着”,是小贾对他们最深刻的印象。
毒瘾主要是心瘾。很多吸毒者起初没有意识到这种危害性。“其实,吸食毒品让人变得慵懒,无心无力工作,只想做点很轻松很好玩的事情,所以他们喜欢赌博,经常熬夜通宵打麻将。”小贾说,长期吸食,这些人会出现幻听幻觉幻想,甚至神经问题。
6月初,小贾和同事抓获一个吸冰毒的人,那人连续打了两天两夜的牌后,前一刻还在正常吃饭,后一刻突然睡着了,饭碗突然“哐当”一声掉到了地上。
“毒品让人丧失意志,让人疯狂,一些人连吸带贩,明知违法犯罪,却铤而走险,他们总觉得有警察在盯着他,于是喜欢一起挥霍,一起吸毒。”小贾说,由于贩毒来钱容易,所以总是大肆挥霍,同时,高消费又促使他们更铤而走险。
“不许动,警察!”
身处缉毒一线,最近几年,小贾相继参与侦破多起大案。
2014年初,江北公安在案件侦查中发现一条线索:重庆男子罗某长期从云南昭通购买大量麻古运回重庆主城贩卖,每次数量在千克以上。
经过半年的侦控,专案组发现,罗某贩毒的活动减少,但团伙骨干分销人员黄某活动频繁,并跨过罗某,自己从云南组织大宗毒品回渝。
又经过一段时间侦查,专案组发现,黄某团伙分工细致、成员多、层级多、关系复杂,一次收网难以彻底摧毁。
“对于这种组织结构复杂、成员众多的团伙,要摸清每个人的基本情况、角色分工、活动规律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有较长时间的侦查。”小贾介绍,黄某团伙的车辆豪华,反侦查能力强,车内装有摄像头。专案组几次去跟踪,都被甩掉。但是,再狡猾的狐狸也难逃猎手的追捕。
从2015年1月起,专案组陆续收网,直至2017年11月,通过近3年的努力,小贾和同事们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37人,缴获毒品26公斤。
提起抓捕毒品犯罪嫌疑人的危险,小贾现在想起仍心有余悸。
一次抓捕嫌犯刘某,当时得知刘某已经乘坐电梯上楼,在楼下等待的小贾立即按停了全部三座电梯。第一部电梯停在了小贾的左手边,打开的那一瞬间,小贾认出了电梯里被两人簇拥着的男子,就是嫌犯刘某。
小贾顺势一探进了电梯。电光石火间,小贾掏出了枪,抵住刘某的脖子。“不许动,警察!”
还没有回过神的刘某及其同伙,迅速被随后跟进的其他民警控制住。“那个时候真的没有考虑那么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抓住他。”小贾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一个人吸没吸毒,我能辨识”
6月20日晚,记者跟随小贾到江北区一娱乐场所巡查。从娱乐场所出来,小贾说:“你注意到我身边那个人吗?他眼睛呆滞,有点恍惚,有吸毒的可能。”记者突然想起,小贾和那个人随意聊了几句。
小贾说,缉毒民警和其他警种比如刑警,完全不一样,其他警察是案子发生了再去办理,而缉毒民警要自己去找案子。“到街头、麻将馆、娱乐场所去找。”小贾说,对重庆主城的旮旮旯旯,他几乎都熟悉。
小贾说,自己管这叫“沙药娃”。“我‘沙’得特别的准,一个人吸没吸毒,我肯定能辨识出来。”小贾自豪地说。
“看眼神,也要闻气味,吸毒者身上有股特殊的味道,只有长期与毒品打交道的人才能闻得出来。用我们的话说,这叫只有鬼才晓得鬼,只有鬼才找得到鬼。然后通过吸毒的找到贩毒的。”不过小贾说,现在他很少上街“沙”了。“以前是现钱现货,现在新的通信技术让交易方式不断创新,大大增加了交易的隐蔽性,也增加了办案的难度。”
小贾介绍,吸毒人员隐藏得越来越深,涉及人群的面也越来越广,有的有正当职业,甚至稳定的家庭。不久前,小贾抓获了一名吸毒人员,40多岁,是一家餐馆的凉菜厨师,有家庭孩子,人和和气气的,朋友圈也挺正常,“认识他的朋友都没想到他会吸毒。”
“我不是自己要吸的,为了证明给我朋友看毒瘾可以戒掉,所以我才吸毒,哪知吸了就戒不掉了。”这是电影《门徒》里吸毒者的可笑与无知。
“在我看来,其实道理很简单,有的人很容易被生活中的欲望与诱惑所迷惑,他们在生活中感到无聊与迷茫,对一切都失去了寄托与希望时,就拿烟酒来麻醉自己,当烟酒都满足不了他们的时候,他们就用毒品来麻醉自己。”小贾说,因为绝望接触毒品,因为毒品导致绝望,这样的无限循环才是毒品真正的可怕所在。“所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