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年总规变化看汉中城市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城乡规划建设事业长足发展,规划成果体系不断完善,规划管理水平持续提高,城乡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有了巨大的改善。就城市发展规划而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1980、1989、2000、2010几版总体规划。
1980年9月,汉中由县建制重新恢复“汉中市”建制,编制了1980版汉中城市总体规划。当时,规划依据国家提出的“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建设方针,确定汉中城市的性质是汉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轻工、机械工业为主的城市,发展目标是到2000年,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越、生活舒适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15万人,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6.26平方公里。发展设想是南城区、北城区、东城区(团结路以东)、褒河车站仓库区与拐拐店工业镇、河东店机械工业镇、铺镇电子工业镇各自填空补齐、相对集中,但其间又相互独立、紧密联系,城区东北角作为城市远期发展备用地。1984年7月,规划获省政府批准实施。
1989年,基于原总体规划未能充分考虑汉中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陕、甘、川、鄂交汇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城市人口、用地规模突破预期等主要原因,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将汉中城市的性质调整为“汉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是汉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机械和轻工业为主兼有旅游开发前景的陕南中心城市”;二是将规划的远期期限延伸至2010年;三是远期城市规模调整为人口30万人、建设用地24.14平方公里,人均用地指标由108.43平方米调减为80.5平方米。但此次修编对原规划确定的“一城三镇”的总体格局未作变动,汉中市区作为中心城市,拐拐店、河东店、铺镇仍为工业卫星城镇。1992年省政府批准了修编后的汉中城市总体规划,并根据新颁布的《城市规划法》要求,规划区内的工程项目建设要实行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制度。
1997年,汉中撤地设市后,立足全市域的发展,及时启动了全新的汉中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2002年编制工作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实施年限为2001—2015年,确定的城市发展定位是“陕、甘、川经济交往的纽带,陕西西南部中心城市,以发展商贸、旅游、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生态良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规划预期至2015年,中心市区人口发展到61万,步入大城市行列,城市总规划用地82平方公里(含水面),其中城市建设用地57.4平方公里,人均94.1平方米。在城市总体空间的安排上,此轮规划摈弃了集中发展模式,首次创新性地采用了分散式的城市用地布局,提出要形成中心集团区和褒城、铺镇、周家坪、圣水4个外围组团相结合的组团式空间结构,从而奠定了汉中田园城市的发展格局。2003年2月,规划获省政府正式批准。
2009年,由于西汉高速的开通以及十天高速、宝巴高速等多项重大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启动,汉中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同时新颁布实施的《城乡规划法》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组织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双百”规划。规划不仅提出要把汉中建设为“以汉文化为主要持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省级开放的枢纽城市,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休闲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同时规划也明确,到202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规模控制在100万人,建设用地规模应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总体概括为“一江两区三组团、三轴十个功能区”。三轴是指城市向东与铺镇、柳林组团,向南与周家坪组团,向北与褒城组团构成的三个城市发展轴。十个功能区是指江北区的老城区、城东新区、铺镇区、汉中经济开发区、褒河物流区等5个片区和江南区的大河坎、梁山2个片区,以及褒城、柳林、周家坪3个组团。2010年10月,经省政府批准实施,这也是我们目前正在执行的城市总体规划。
当前,由于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对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要求,同时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新的“三市”建设目标,为全面贯彻落实好中、省会议精神和要求,科学推动汉中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有力促进“三市”目标早日实现,我市正在开展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这一规划正在前期规模论证过程中。同时,规划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在“三生空间”划定、轨道交通建设、十五分钟生活服务圈的打造等方面都提出了创造性的考虑。
通过对历次城市总体规划的梳理,可以明显发现,四十年来,汉中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由相对集中的摊大饼发展模式到组团式的田园城市格局、由追求富裕发展到追求幸福发展的过程。城市规模从八十年代初的10.73平方公里增长到95.5平方公里(含南郑区);人口经12.59万增长到92.7万(含南郑区);城市对外交通由八十年代初以汽车运输为主到现在形成“三高一铁一场”的立体交通网络格局,特别是西成高铁大大缩短了与西安、成都之间的交通联系,蜀道难已成历史,汉中已成为衔接西安、成都、重庆、“西三角”的节点城市和贯通大西北、大西南、中部地区的重要枢纽。中心城区建成了天汉大道、南北团结街、梁州路、滨江路、江南路、南郑大道、城市一环道路等主次干道和汉江桥闸、天汉大桥和龙岗大桥三座跨江大桥,道路总长208公里,是以前的28倍,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大,道路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公交车辆从无到有,已有公交车498辆,开通29条公交线路,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基础设施由小到大,建成了江南江北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城市公厕由原来几座增加到127座。天然气管网进区入户,居民普遍用上了清洁能源。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增强,城市供水供电更有保障,双回路供水、供电系统基本建成;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城市公园、广场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现在的15个,城市行道树由原来的法桐更新为以广玉兰、桂花、小叶香樟为主的优良品种,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15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平方米。以一江两岸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建设正有序推进,已建成的25公里沿江景观大道、大型音乐喷泉和翻板闸,形成了近4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和近1000亩的汉江湿地,陕南最大的生态文化公园——天汉文化公园已接近建成,一江两岸已展现出“江若平湖、三桥虹贯、水映城郭、人游画廊”的美丽画卷。因而,汉中相继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中国最优秀旅游城市、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
应该说,改革开放使汉中过去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也必将推动汉中城市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当前,十九大已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号角,汉中正在向新目标迸发。我们要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有新作为,为汉中城市的规划建设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