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炮局:第一个西洋式兵工厂
最近,在重庆江北区大石坝二村嘉陵江畔有一处名叫“洋炮局1862文创园”很是火爆,成为重庆又一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网红景点。
洋炮局1862文创园,名称来源于中国第一家兵工厂上海洋炮局。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西洋式兵工厂,制造出中国历史第一枪——抬枪,还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工业企业,被誉为“第一个西洋式兵工厂”。
洋炮局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朝。1862年12月(清同治元年),李鸿章授命英国人马格里和中国官员刘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所庙宇中,创办了上海洋炮局。此后,洋炮局随着当年中国时局的变化,命运多舛。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为保护兵工企业,保存战斗力,兵工厂纷纷迁往重庆。洋炮局先后经上海、苏州、南京再迁移至重庆,在嘉陵江边选址建厂,更名为第21兵工厂。同时,洋炮局在湖南株洲董家墩设立的炮技处,也由长江西运迁往重庆,1940年底在重庆嘉陵江边忠恕沱正式投产,命名为第10兵工厂。
洋炮局迁入重庆后,第21兵工厂、第10工厂仍然以铸造兵器为主,在日军对重庆大轰炸期间,兵工厂也没有停产,反而加大马力生产枪炮支援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记载,抗战期间,第21兵工厂承担了全国60%以上的军火生产,其中,各类炮有7500门,重机枪、轻机枪、步枪加起来超过了30万门(支)。
新中国成立后,原第21兵工厂更名为456厂,原第10兵工厂更名为152厂。原第21兵工厂厂长俞濯之回忆,解放大西南的战役打响后,我们马上组织对21兵工厂的护厂活动。当时21厂的警卫队有一个营的编制,他们爱厂如家,纪律严明,虽有国民党特务的破坏,但最终把兵工厂保护了下来。1949年12月1日晚,解放军约一个营的兵力过江入驻21厂,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正式接管21兵工厂。此后,456厂仍生产重机枪、迫击炮、迫击炮弹、工具样板、重迫击炮及炮弹,原21兵工厂成了人民的兵工厂。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确定国防工业要学会既生产军品又要生产民品两套本领的方针,兵工厂改为两条腿走路,厂房逐步废弃,成为一座老旧的厂房。
而今,原兵工厂老旧的厂房,变成了“洋炮局1862文创园”,作为重庆主城区28个传统风貌街区之一,占地面积约21.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项目内有区级文物29处,将分为文化艺术创意区、兵工文化区、主题音乐区、特色民宿区、防空洞记忆区、港湾休闲特色功能区6大板块。以文创为主的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有望于今年底开园,让游客感受独特的“兵工”旅游,让市民体验曾经的兵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