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竟有两米高!中国首批“巨人稻”在江津试种成功,亩产竟达…
稻田里,泥鳅游,青蛙跳
禾下乘凉不再是梦
个头堪比姚明的“巨人稻”
你见过吗?
8月27日,在我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的巨型稻试验田里,一名身高1米8的男子挺直腰杆与“巨人稻”试比高,水稻个头足足比他高出了40公分,让人大开眼界。
据介绍
该巨型稻立体种养项目是中科院
在全国首批试种项目,也是重庆第一家
目前,该巨型稻已在我区试种成功!
中科院专家现场评估
巨型稻试种成功亩产500至800公斤
记者放眼望去,巨型稻像高粱一样身形笔挺,穗长粒多,圆润饱满,平均每蔸水稻植株高达1.8米,最高达2.25米,个头堪比姚明。
禾下乘凉,这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毕生追逐的梦想。去年10月16日,中国科学院宣布: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水稻育种团队历经10余年研究,培育出超高产优质巨型稻。今年4月,该巨型稻在我区进行小范围试验。
“巨型稻比一般常规水稻的生物量大50%以上,相比常规水稻,每亩可增产15%至20%。”中科院巨型稻立体种养项目负责人龙耀林介绍。巨型稻是一代全新的杂交水稻,它最大的优势在于生物量大,能够大幅提高水稻的产量,实现优质高产。同时,巨型稻还具有抗病虫害、抗倒伏、抗干旱、抗低温等特点,比较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种植。
“江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内的巨型稻丰超6号、丰超8号两个品种都很成功,预计在今年9月中旬可以收割。”龙耀林说,普通水稻每穗结250粒,该试验站内巨型稻平均每穗的产量在500粒左右,预计亩产在500至800公斤,是普通水稻的两倍,明年可以进一步推广。
采用“立体种养”模式
一亩多收粮渔共赢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与青蛙共生,这样的和谐场景,正在我区巨型稻试验田内上演。当天记者看到,我区试验田内巨型稻采用的是“巨型稻 青蛙 泥鳅”的立体种养模式。
“青蛙以水稻上寄生的虫子为食,巨型稻生长周期与青蛙、泥鳅生长周期同步,青蛙可捕捉害虫,同时,青蛙、泥鳅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龙耀林说。采取这种生态种养新模式,不仅可节约人力与资金成本,还能实现一亩多收,粮渔共赢。
“通过立体种养模式,稻谷在没有喷农药、施肥的情况下产量提升,青蛙和泥鳅的存活率提高,环保又高效。”
据介绍,今年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在试验田内投入蝌蚪180万只,泥鳅30万条。目前,试验田内青蛙、泥鳅长势良好,预计亩产青蛙近1500公斤,亩产泥鳅近500公斤,每亩综合产值可突破4万元。
中科院授权将成为种苗供应地
在西南地区起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4月,我区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按照相关标准,积极做好巨型稻的育秧、栽种工作。为了确保稻田内的生态环境良好,站内工作人员每天坚持到试验田内进行观测、记录、分析,抽取样本,实时做好稻田水质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主要元素的检测。
“巨型稻气候适应性引种,主要针对巨型稻气候适应性指标、相关水质、重要生育期以及气象灾害等数据进行收集。”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巨型稻在我区试种成功,中科院将进行授权,届时,我区将为其它地区生态农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种苗供应,在重庆乃至西南地区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下一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将在我区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下开展巨型稻示范推广,对巨型稻的气候指标以及相关要素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为巨型稻进行大面积推广做准备。
《江津日报》记者 陆海银
实习记者 韩洁洋
值班副总编辑 胡小龙 袁孝椿
编审 吴刚 责任编辑 徐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