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起航》长篇报告文学今日首发 江津作家38万字再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
华龙网11月21日21时20分讯(首席记者 雷其霖)今(21)日,由重庆市江津区籍作家舒德骑撰写的《大国起航——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纪实》长篇报告文学今日正式首发,全书38万余字,图片100余幅。该书以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艘航母下水开篇,深刻揭示了中国船舶工业在历史转折时期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饱含深情地描写了在船舶工业最危难时期,战斗在生产一线的干部和工人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给船舶工业生存和发展带来历史转折的过程。
《大国起航——中国船舶工业战略大转折纪实》由人民出版社、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由江津籍作家舒德骑创作完成,被列入中央宣传部2018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
《大国起航》封面(翻拍)。首席记者 雷其霖 摄
早年间,舒德骑就开始砸四川机械厂工作,后来从军,又烧过锅炉,当过保卫,也做过领导秘书,当过工会副主席,也干过军工企业的宣传部长,这些经历为他创造了大量写作的素材。
“如果这辈子种不出来像样的庄稼,我一定不会去种植罂粟。”尽管已经从军工企业退休多年,舒德骑的手机铃声依然是部队的军号声。
《大国起航》从去年4月开始着手创作,历时半年于2017年9月份完成。舒德骑说,写作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用了将近20年。在舒德骑家里,大大小小的采访本有十多本,这些采访本均是舒德骑曾供职于船舶公司后,开始大量采访相关人物,积累了大量一线素材和图片。
舒德骑介绍作品创作背景。首席记者 雷其霖 摄
38万余字的《大国起航》,一共采访了中国船舶发展的77个相关人员,中国大多数造船厂,也都留下了舒德骑的脚印。
促使舒德骑写作本书的是中国人对于海洋强国的梦。舒德骑曾在重庆齿轮厂工作过多年,对于中国船舶发展历史有很大情结。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相当缓慢,在中央提出“中国船舶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战略决策后,中国船舶工业开始发力。因此,舒德骑通过大量的一线素材,浓墨重彩的记录了我国第一艘按照国际规范建造的“长城号”货轮的过程,为建造出口船舶,为工厂走出困境,造船厂的工人用青春、热血与险恶的处境进行顽强抗争,给船舶工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历史性转折的过程。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原党组书记、总经理王荣生在为舒德骑写的序中显示:30多年过去了,中国造船业在世界船舶市场的激烈竞争中,造船产量、船舶种类、手持订单从世界排名17位,迅速超越了法国、德国、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新世界,中国造船产量更是连续多年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2005年就超过日本,2007年赶超韩国,在国际市场上,三大主要指标已经连续多年保持世界排名第一,名副其实的成为世界造船大国。
舒德骑介绍作品内容。首席记者 雷其霖 摄
原国家计委三线建设调整办公室主任王春才曾推荐舒德骑去过成都的某军工企业,20多年过去了,两人依旧保持着联系。听说舒德骑推出了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力作,原本打算出席首发会的王春才因身体状况未能出席,不过他为舒德骑写来了贺信。
尽管年事已高,但王春才还是一口气读完了《大国起航》这部书,王春才说,“全书气势恢宏、大开大阖、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文笔娴熟,感情真挚,感人至深。这是舒德骑同志近年来创作的最好的一本书,我将推荐给军工系统的领导、三线建设研究会的同事,文艺界的朋友。”
重庆市作协主席陈川说,该书对主题的选择,人物的刻画等方面都体现出浓浓的大国情怀,一股浩然正气跃然纸上,让人读后畅汗淋漓,心中也充满大一,读完后作品让人荡气回肠。
原江津区吴芳吉研究会会长刘国铭说,书中的细节描写真实,大量的细节和典型人物的报道,让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跃然纸上,书中还诠释了劳动创造美的真理。
人物简介:
舒德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曾任重庆市江津区作家协会主席,在《中国报告文学》《十月》等发表作品400余万字。舒德骑长年在军工行业工作,亲身经历了中国船舶工业打进国际市场艰难曲折、惊心动魄的过程,出版有长篇报告文学《深海丰碑——中国核潜艇诞生纪实》,撰写并播出《神秘的核动力》等电视专题片10余集。作品获解放军“昆仑”军事文学奖、全国神剑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