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兴镇:精准扶贫进行时
脱贫路上“手挽手”精准施策“摘穷帽”
——广兴镇汇聚三股力量推进脱贫攻坚纪实
记者袁孝椿吕晓
太公山下,綦河之滨,广兴镇乡野村间看似静谧闲逸的外表下,脱贫攻坚却是“战”得正酣,处处涌动着热情和活力。
昨日,沿河村的山坡上,贫困户张玉怀正赶着政府给的5头羊四处吃草。一个月前,邻村的贫困户刘维德家里曾迎来帮种小分队。担心刘维德在种植上有困难,镇村帮扶干部扛起锄头前来帮种。半天时间,50株枳壳苗、50株花椒苗就在地里迎风傲立。
脱贫处于攻坚期,任务倍加艰巨,为了如期完成任务,实现困难群众的脱贫梦,广兴镇的对口扶贫集团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扶贫集团、广兴镇和困难群众的三只“手”紧紧挽在一起,以精准产业扶贫为核心,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因户施策结对帮扶
扶贫集团真帮实扶出实效
作为广兴镇的对口扶贫集团,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扶贫集团可谓是浇水浇到根上,帮扶帮到心上。为了对贫困户实现精准帮扶,该扶贫集团将该镇36户贫困户划给集团5个成员单位进行重点帮扶。各单位再安排思想素质过硬的职工,进行一对一甚至多对一的帮扶。
自8月起,中国农业银行江津支行、重庆祥瑞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重庆津北贵福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建工工业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成员单位多次前往广兴镇,同镇里的帮扶干部一起,逐户调查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反复确认产业发展需求,因户制宜制定帮扶策略。
今年64岁的红塘村贫困户樊善伦,中国农业银行江津支行与他结对后,发现他劳动力不足且要接送孙子上学。“为了给他制定帮扶措施,我们反复沟通,论证排除了养猪、养羊等多个方案后,我们发现周边具备养蜂条件,且对劳力要求较低,樊善伦也有一定经验,最终敲定了‘养蜂20桶,养鸡50只’的帮扶策略。”中国农业银行江津支行负责人说。
有了产业扶贫的“作战方案”,还得有“武器弹药”。帮扶策略制定后,截至10月底,帮扶集团累计投入了10万元帮扶资金,将鸡、蜂、羊、树苗送到贫困户家中。此外,企业还承诺为其联系销售渠道,解决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因地制宜开出良方
帮扶干部发展产业拔穷根
扶贫集团积极作为,广兴镇亦是不遗余力。
“背起背篼走哪里去啊?”“政府门口领苗苗。”11月13日一早,贫困户李远明回应邻居的提问。13日不是广兴镇的赶场天,镇政府门前却早早地聚集起一群背着背篼的村民。他们是今年扶贫种植项目补种计划的补种户。当天,2640株枳壳、1990株花椒发到这些贫困户手中。
“3年来,广兴镇每年都通过扶贫种植项目,给贫困户发放苗木,指导种植。目前,全镇已通过扶贫项目种植枳壳、花椒2万余株。”广兴镇党委书记敖国告诉记者,近几年,广兴枳壳声名远播,广兴镇党委、政府顺势而为,决定依托全镇打造5000亩标准化枳壳基地的契机,启动“三亩增收工程”。
何为“三亩增收工程”?广沿果蔬专业股份合作社负责人刘茂解释:沿河村正全力打造标准化枳壳基地,村委会主动整合扶贫集团帮扶资金和扶贫小额贷款为全村13户贫困户每户种植3亩枳壳,纳入合作社统一管理,合作社负责技术和销售,政府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贫困户只需参与日常管护,年底就可以分红。
“‘三亩增收工程’是广兴镇精准施策促进贫困户增收的创新之举,既为贫困户找到了收入来源,又壮大了广兴的枳壳产业。”敖国说。据了解,“三亩增收工程”投产后,将每年为贫困户增收近万元。目前,已有4户贫困户成为枳壳基地的成员。
不等不靠辛勤劳作
困难群众铆足干劲“摘穷帽”
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脱贫致富最终要靠群众自己。目前,广兴镇83户贫困户已有47户实现“摘帽”,还有22户拟在今年内完成脱贫。脱贫路上,离不开贫困户自身的辛勤劳作。
红塘村的今年拟脱贫户李洪金,在政府送来50只鸡苗,农行送来了2头猪崽后,他又用1500元帮扶资金买了200只鸡苗。“过年把这些鸡和猪都卖出去的话,毛收入应该可以超过3万元。”李洪金笑着告诉记者。
“羊倌”张玉怀对未来同样充满了期待,一公四母的山羊,每年预计能产下10只羊羔,养大后,一只羊能卖1500元左右。每天,张玉怀定时赶着羊出去吃草。遇上露水重或是下雨天气,张玉怀还会到处收罗桑叶,摘了背回家喂给山羊。
和李洪金、张玉怀一样,广兴还有很多贫困户,给他们找对了“路子”,他们便埋头辛勤劳作,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完成脱贫致富的梦想。
心往一处想,谋往一处出,劲往一处使。广兴大地上,扶贫集团、镇村帮扶干部和困难群众勠力同心,让一项项扶贫产业在田野上蔚然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