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重庆大数据产业基地有望实现30亿元营收
Sense6团队进行项目路演
参赛项目获奖记者雷超摄
本报讯(记者廖婉廷周双双)8月25日,由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主办,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重庆市九龙坡区人民政府、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西南中心共同承办的首届重庆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数聚盛典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重庆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落下帷幕。
千人参与打破大数据产业坚冰
据介绍,本届大赛于2017年12月启动,采用大赛组委会提供数据样本供参赛选手进行应用创新的模式,开放了公交、轨道交通、出租等交通领域的多个数据集,打破了大数据产业领域一直以来存在的互通坚冰,为大数据生态圈的建设提供了极大助力。
大赛共吸引280支团队、1063人报名参赛。在280支报名团队中,重庆市内团队177支,占整体报名63.2%;外地团队共100支,占整体报名35.7%;另外3支团队则来自美国。
参赛项目涵盖了交通治理、社交、商业选址、旅游路线策划、公共停车等领域。大赛通过初赛评选出60强后,由导师分组辅导和专业点评,对参赛作品进行打磨和优化,然后由数据提供方、大数据行业、高校、投资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从项目成熟度、技术模型、产品体验、应用价值以及落地能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考核,最终有13个项目和团队获奖。
“2017重庆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奖”以及“最佳数据技术奖”在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闭幕式上颁发,其他11个优秀团队分别获得了“最具应用价值团队”“最佳产品模式团队”等多项殊荣,并有8家企业获得了“最佳数据提供单位”。
完善体系首发评估报告与未来愿景
颁奖典礼上,还发布了《2017重庆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成果评估与未来愿景》报告,对开放式数据创新模式在重庆的落地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回顾和总结,并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为重庆后续开展开放式数据创新提出愿景设想。
就一个赛事发布正式报告,这在全市尚属首例。报告显示,82%的参赛团队期望能够进一步开发、培育自身的参赛项目;92%的团队希望能够通过大赛平台扩大宣传自身项目,从而可以进一步主动或被动接触投资机会、政府项目机会等。
报告认为,此次大赛已基本证实政企合作模式下,可通过“数据众筹、应用众包、问题共治”的方式汇集数据资源和创新应用来服务于城市治理,但对于长期的创新应用,目前还需要更长效的数据开放以及数据应用机制来推动大数据应用创新及产业的持续发展。
报告建议,应从三个方面来拓展现有赛事的服务能力:一是增强数据服务化能力,探索政府补贴、投资共建等多元的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方式;二是聚焦垂直场景,以孵化落地产品为导向汇聚数据、资金和应用场景;三是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和技术培训,为整个大数据生态提供更丰富的人才体系。
发展载体重庆大数据产业基地
重庆大数据产业基地由重庆市经信委和重庆高新区、九龙坡区共同打造,旨在通过大力推进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基地运营模式,打造“创客空间(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园区)”的培育链条。
据介绍,基地将按照“基地载体 聚焦产业 市场应用 政策引导 研究中心 产业基金”六位一体思路,围绕大数据产业链数据采集、清洗、加工、交易、消费等关键环节,导入行业市场应用,发挥试点示范效应,促进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计划到2020年,大数据产业基地载体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引进大数据企业20家,实现基于大数据的行业示范应用5个以上,实现超过30亿元的大数据产业营业收入,带动实现50亿元以上的软件信息服务业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