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人文的三位杰出代表
九龙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一座文化深厚的城市。有史以来,不仅名人辈出,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为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人文精神,记者近日探访名人旧居,采访专家学者,重温那一段段故事。
【诗人】龙为霖
龙为霖(1689~1758),巴县(今江北区北城街道内居仁坝)人,字雨苍,号鹤坪。康熙四十八年己丑(1709)进士,官至广东潮州知府。退养后在鹤皋岩下马嘴(今鹅公岩成渝铁路隧道附近)建九龙滩别墅,成立诗社,是九龙坡历史上首屈一指的诗人。著有《荫松堂诗集》(八卷)《本韵一得》《兰谷草堂稿》等。
从九滨路九龙滩题刻往西约100米,就是龙为霖的“九龙滩别墅”旧址。
曾经,“别墅”有草屋数间,竹翠松青,仿若世外桃源。如今,这里已成为一家4S店的停车场,旁边的成渝铁路上,绿皮火车不时呼啸而过。
1737年,龙为霖去官还乡,以“别墅”为聚居地,与张汉、易半山、陈乃志、周开丰等20多名诗人诗酒酬唱,咏唱巴山渝水,留下无数佳篇。之后三百多年,九龙坡这片热土之上,诗人倍出,诗韵长存。
百姓眼中的“滨海邹鲁”
龙为霖从小天资聪颖,9岁能文,11岁入县学,16岁中举人,20岁中进士。
他历任云南太和知县、石屏知州、广东肇庆同知、潮州知府,为官期间,惩奸邪、均徭役、兴学设教,颇有惠政。
《广东通志》记载,龙为霖出任潮州知府之后,了解到当地有余、陈二人为首的黑恶势力,横行乡里,殃及邻县。为净化社会环境,一次清明祭祖期间,龙为霖组织精兵强将,趁二人毫无准备,又正酣醉,将其抓获并且正法。数十年的社会毒瘤,就此一朝溃破,百姓无不拍手称快。
除了根治黑恶,他还兴书院(韩山师范学院前身),劝农桑,仅仅八个月,当地风俗大变,百姓誉为“滨海邹鲁”。
“九龙滩别墅”题咏达60余首
1737年,48岁的龙为霖去官还乡,回到鹤皋岩王坪山,筑起“九龙滩别墅”。此后十数年间,他在此侍奉母亲,造福乡邻,结社吟诗,直至终老。
有龙为霖这个诗名远播的贤东道主,往来别墅的名流同好日益增多。后来,大家结成诗社,你唱我和,十分热闹。粗略统计,龙为霖和他的诗友与九龙滩别墅相关的题咏就有60余首,他本人所作的《九龙滩别墅杂诗十首》更是琅琅上口,传诵至今。
鹤皋诗脉今犹在
龙为霖的诗歌创作具有“三平”特色,用平常之字,说平凡之事,倡平素之理。但其中蕴含的乡土情怀、亲民情怀、艺术情怀、生活情怀,使平凡变得不平凡,玄奥化为简单,让读者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成为重庆诗歌的宝贵遗产。
龙为霖的《荫松堂诗集》,总计八卷576首(又残存两首),包含咏史、记游、论书画等诸多题材。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和道光五年(1825)先后镌刻,仍是一本难求。201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由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联合编辑的《清代诗文集汇编》,《荫松堂诗集》入选。
李新华曾是九龙乡文化站站长,30年前便开始研究龙为霖。他告诉记者,在九龙坡诗歌史上,龙为霖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他修过(乾隆)《巴县志》,对白市驿、冷水场的诗歌传统熟稔于心。又在“九龙滩别墅”聚渝州名士吟咏二十余载,促进地区诗歌发展。
虽然“九龙滩别墅”早已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诗脉却流传了下来。1987年,在当年龙为霖所居住的鹤
皋岩一带,重庆建设厂的古诗词爱好者们创办了建设诗社,数十年来笔耕不辍。社刊中开辟了“鹤皋诗脉今犹在”专栏,刊登龙为霖等诗人的作品,用以凭吊与学习。
【书画家】龚晴皋
龚有融(1754~1831),字晴皋,号绥樵,别署绥山樵子、避俗老人、退溪老人、拙老人,以字名世。巴县冷水场(今中梁山街道新政村)人。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
民国《巴县志》这样评价龚晴皋——“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在当今语境下,也可以这样理解:三百年来巴县历史上最杰出的本土艺术家。
“另类”少年
1754年,龚晴皋生于巴县冷水场,父辈是极有文化的当地才俊,具有深厚的家学渊源。受到家族耕读传家的训导,龚晴皋从小酷爱学习,苦读诗书。
龚晴皋读书刻苦,却不死板。在书画领域,他甚至有点“另类”。
与其他学子不同,龚晴皋对传统“二王”不屑一顾,也不对古人亦步亦趋,他的书法更多展现个人性情。学习绘画时,也不从传统的“四王”中来,而是从家乡的山水描摹中来,或山、或石、或竹、或蕉,摹天写地,惟求畅快自由。
有学者评价,正是龚晴皋的不守陈法,才真正培养出他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他后来“别开生面”铺平了道路。
“字状元”的掌故
“家无晴皋字,不是书香第”,清朝时期,这句话在京城广为流传。其中还藏着一段“字状元”的掌故。
龚晴皋中举后上京会试,结果名落孙山,住在栈房里穷困潦倒,一天只顾看书写字。眼看就要过年了,栈房老板请他帮忙写幅对子迎春。
他在大红洒金纸上一阵乱挽,写下十个大字“乾坤万里眼,天地一家春”。没想到,这幅笔飞墨舞、词韵高雅的对子,不仅受到成亲王永瑆赏识,还获得嘉庆皇帝钦封的“字状元”。
自此,龚晴皋的名声很快震动京城,达官显贵都请他写字。
仍有上千书画作品传世
龚晴皋的字画受人追捧,仕途却无比坎坷。他26岁考中举人,57岁才通过大挑选上任山西崞县(今原平市)知县。仅过一任3年,他因不适应官场陋习,去官还乡。
龚晴皋回乡以后,在冷水场滩口购置薄田20亩,筑茅屋数间定居。他将书斋题名为“碾斋”,并在滩口石壁上镌“退溪”二字,又将居室腾出一半为乡邻、学生教学所用。
此后17年时间,也是龚晴皋诗书人生最绚丽的时期。每年都有大量精品问世,其中,他所创作的110首诗作曾由其堂弟有晖与弟子辑为《退溪诗集》。
龚晴皋以诗、书、画名于世,至今仍有上千幅书画作品传世,除三峡博物馆、四川省博物馆存量较大外,西南大学、华岩寺、巴南等地方文博单位和个人收藏也相当丰富。可见龚晴皋的书画深受百姓喜爱。
范国明历时5年,写出30万字的《龚晴皋评传》。他表示,龚晴皋对书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是“清代中后期传统帖学向碑学转换当中第一个破壳而出的先行者”,冲破了传统书法的界限,开拓了书法广阔的艺术空间。他还把书法融于绘画,线条富有质感,构成直率朴素的独特魅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龚晴皋的成功源于创新,当我们再次回顾他的故事,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创新,奋勇前进,实现事业上的更高追求。”范国明说。
【国学大师】向宗鲁
向宗鲁(1895~1941),谱名永年,学名承周,字宗鲁。祖籍巴县龙凤(金凤)。生于涪陵。母逝后随父回到白市驿租房经营旅馆。10岁进入白市驿观文书院,16岁考入四川存古学堂。先后任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著有《文选理学权舆续补》《说苑校证》《校雠学》《周易疏校后记》《月令章句疏证叙录》等书。
近年来,随着席卷全国的国学热潮,人们开始追寻一代代国学大师。在金凤镇文昌村牟家湾,著名国学学者向宗鲁先生就长眠于此。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向宗鲁凭借在校雠、文献等国学方面的突出成就,成为享誉全川的知名教授和杰出学者。
“向书柜”的诞生
向宗鲁从小丧母,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凭借几十年如一日的积淀,终成一代国学名师。
小时候,向宗鲁寄居在族兄家的一间仓库房内,昼夜攻读不息。一日族嫂早起舀米做饭,见他衣着整齐,端坐读书,以为他刚起床,殊不知,这个小书迷竟是通宵未睡。
由于成绩优异,向宗鲁相继考入巴县县立中学、川东师范学校、四川存古学堂。他利用课外时间,研究了戴震、钱大昕等清代学术大师的著作,阅读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史学书籍,翻阅《十三经注疏》《佩文韵府》等巨著,并在巴县名儒文伯鲁、著名经学大师廖季平的引导下,踏上钻研经史文学的道路,奠定了扎实的学问基础。
向宗鲁一贫如洗,却爱书如命。在四川求学期间,他寒暑假返回重庆,往往步行,节省路费。一旦遇到喜欢的书籍,却不惜典当衣被购买。当时,廖季平先生经济困难,又要资助学生,就将一些暂时不用的书籍拿去卖钱救急。向宗鲁得知后,便偷偷典卖衣物,买回廖先生所卖之书。到后来竟将蚊帐也卖掉了,满头满脸被蚊虫叮咬,疼痛难忍。
向宗鲁读了大量的文史典籍,但他从不浅尝辄止,而是穷本溯源,直至豁然贯通。他记忆力非常好,不论学生还是教授,凡是研讨疑难问题和查考资料,只要向他请教,质疑者一定会得到满意的答复,好像众多资料全存在他的脑袋里,因此同学们送他一个“书柜”的美称。一些人不熟悉他的名字,只知道他叫“向书柜”。
一生治学严谨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向宗鲁先后在重庆大学、四川大学中文系任教,并任系主任。他执教质朴严谨,讲授《昭明文选》可不带书本讲稿,正文能全部背诵。他还因品学兼备,与文伯鲁、何鲁并称重庆大学的“三鲁教授”。
除了教书育人,向宗鲁还致力于群经诸子等基本典籍的校读与考释。尽管他46岁英年早逝,经过学生好友分工整理,仍有大量讲稿和批校书目传世。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书目之一是《说苑校证》。据他的学生屈守元回忆,《说苑》为西汉刘向撰,共有二十卷,年代久远,取材广泛,一些内容早已散失,无从查证。向宗鲁用了10年时间,参校各本,博采群书,最终完成《说苑校证》。
即便如此用心的一部作品,向宗鲁仍然秉持审慎的治学态度。“其写完《说苑校证》,在三十岁前,而置之箱中,生前都未发表。”屈守元说。后来,屈守元采用先生原稿,补订成书,才让该书得以面世。
审核: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