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和他的“乡野奇闻”
扈吉元给小朋友讲故事
扈吉元整理“乡野奇闻”
本报记者李行行文/图
“我一生受这些故事的影响,受益匪浅。现在整理出来,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汲取成长的营养和力量。”家住南山东路、72岁的退休教师扈吉元说。前不久,他自费出版了一本民间文化书《乡野奇闻记》,供有缘人阅读。
大龙孔、官宝岩、菜花蛇、七仙女、诸葛亮坟墓之谜、长工斗财主、懒婆娘、粗心大嫂……这些故事题材丰富、令人充满幻想,有的引领人们勤劳善良,有的抨击社会乱象,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妙趣横生。扈吉元说,社会朝着公平、正义、文明前进,人们也应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并教育好下一代。
小时候爱听故事
暑天中午,村民们歇下农活,或在家里等着女人做好饭,或在院坝里悠闲地坐着抽叶子烟,或在大树下吹风乘凉。
“给我们讲嘛!”“我们最爱听了!”
“那就讲个本地的故事,说是尤家塆原来有个四合大院,尤家是个大家族,有八位大人在外当官……”老人经受不住大家的纠缠,于是清了清嗓子,讲起了《打开水磨滩败了尤家官》的故事……
“现在想来,那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扈吉元回忆说,他的老家在临江镇福德村,当年物资匮乏,根本找不到图书看,村里人几乎没有什么文娱活动,幸运的是有两个老邻居很会讲故事。
万文海和吴成伯常年在外行医治病,走遍了三区八县,见多识广,脑子里搜集了许多民间的奇闻趣事和神话传说。
那时候,扈吉元才10来岁,每天放完牛就去找老人讲故事,一个个新鲜妙趣的故事,打开了他的视野,也让他深受教育和启迪。
“我们这群小娃儿听着故事一会儿欢笑,一会儿惊吓,一会儿落泪……”扈吉元说,这些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有趣,而且陪伴了他的整个童年,也告诉了他如何分辨善与恶、美与丑、正与邪、爱与恨等。
微信群里开“讲坛”
“老家有座福德桥,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了,东到中和,北连义和,南通临江,西走南雅,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话说修桥的时候,四面八方的能工巧匠都齐聚福德村……”这是一段语音。
从2017年4月开始,在福德村校1988、1989级学生的微信群里,扈吉元接受邀请开设“讲坛”,给70多个已经步入中年的学生讲故事。他说:“每个周末晚上通过发语音讲30分钟到1个小时,一次讲一到两个故事。”
“以前也讲给他们听,因为干巴巴地教学很枯燥,讲故事生动形象一些,感染力强。”扈吉元说,当时学生年幼,涉及婚姻、暴力的不能讲,所讲的是为了激励大家爱学习、爱劳动。
为了讲好故事,扈吉元如同教书时一样,先在群里发预告,然后在家里认真准备,拟写讲述提纲。开讲后,他的故事非常受欢迎,令人感到奇特有趣,同时也勾起了他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
“我们有打工的、教书的、做生意的,各行各业都有,虽然平时很忙,但我们都会抽出时间来听扈老师讲故事。”微信群里的一个学生说,如果在上班,下班后就会回去“补课”,他们也把故事讲给子孙们听。
编著成书传承人文
“您要把它们好好整理出来,不然以后就失传了!”扈吉元的幺儿媳妇吴成敏是区实验中学语文教师,在逢年过节的家庭聚会上,听了扈吉元讲的故事后说道。
“您写出来嘛,我可以在电脑上帮忙整理!”扈吉元的侄女也说。
在家人和亲朋的支持和鼓励下,今年3月—6月,扈吉元在家中潜心写稿,搜查寻找、考证比较、组织语言、构思情节。稿子写写改改、涂涂画画,等抄到笔记本上已是第四稿。他写完一篇,就拍成照片发给侄女打成电子稿。后来编辑成书,又经过了多次字词句上的精心修改。
《乡野奇闻记》就这样诞生了,这本书分为A、B两卷,包括15个神话传说和16个民间奇闻。扈吉元介绍,有一半是听邻居两位老人讲述的,另外有一些是走人户时听别人讲的,大部分是关于开州本土的故事。
“会讲这些故事的老年人不多了。”扈吉元说,故事中有的名和姓他记不清楚,询问周边的老人,很多人都说不知道,无从查证,而有些故事在流传中会产生不一样的版本。
在写作中,扈吉元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了行孝为善、维护正义的故事,抛弃了那些低级趣味、封建迷信,也删改了一些粗俗的村言俚语。
该书出版后,赠送给部分学生、亲朋,获得好评,如今还不断有人前去索要。扈吉元欣慰地说:“不只老年人爱看,年轻人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