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从烧柴禾到用燃气 绿色生活大变迁

开州日报2018-10-24 11:03

本报记者郭小勇

“啪”的一声,天然气发出吱吱声响,灶上冒出蓝色火苗,放上铁锅,做中午饭……今年83岁的唐光凤已经和厨房打了一辈子交道,虽然对生火做饭已经萌生倦意,但自从家里安装上天然气后,她就像变了个人似的,越来越眷恋厨房,把做饭当成了乐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排在生活七件事的首位,我家做饭用的‘柴禾’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唐光凤的老伴熊朝锡告诉记者,“柴禾”的变化,也是他家几十年生活变化的缩影。

40年前:烧柴做饭,泪流满面

如果说现在做饭是件乐事的话,那么在40年前做饭,对于唐光凤来说绝对是件苦差事。

“那时家里做饭烧的全是没有干的茅草、包谷杆、胡豆梗等,生火做饭时,家里四处冒烟,小娃娃都不敢进屋,时间一久房子也被熏得黑黢黢的。”回想起40年前做饭的场景,唐光凤直摇头说,做一顿饭屋里到处冒烟,个个呛得流眼泪,烧火的、做饭的都成了大花脸。

“我宁愿下地干苦活,也不愿意待在厨房里。”熊朝锡说,烧茅草烟大呛人,加上房子少,做饭吃饭都在一间屋里,他不愿进灶屋做饭,吃饭时更是宁愿端着碗蹲在屋外面,所以直到现在他连饭都不会做。

烧茅草虽然烟大灰尘多,但由于村民家家都烧茅草,茅草还成了紧俏货,需节约着用,所以大家对茅草是又爱又恨。

“去地里干活都要背个背篼,看到茅草都要割回家。”熊朝锡说,那时只要能烧的大家都抢着要,谁还管它烟大不大、好不好烧。

30年前:挑煤做饭,折断扁担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很多村民开始烧煤。”改革开放后,周边开起了煤矿,加上每家每户的经济宽裕了,不少村民做饭从烧柴禾开始向烧煤转变,熊朝锡家就是其中之一。

据熊朝锡介绍,改革开放后,做零工可以挣点钱,加上村里的茅草都被烧光,他家也开始去煤场挑煤回来烧。虽然烧煤比烧茅草好,但就是难得挑。

“我家住在山上,虽然离煤场近,但挑一担煤来回也得走半天。”熊朝锡告诉记者,当时村里没有公路,他只有自己去煤场挑煤,每次挑一两百斤来回走大半天,又苦又累。虽然每月只挑一次,但十几年下来,他挑煤也用坏了几根扁担。

“烧煤肯定比烧茅草烟小很多,煮猪食也不用人一直守着。”唐光凤说,虽然烧煤比烧茅草好,但每次看到丈夫挑煤挑得汗流浃背,她又心疼不已,所以能不烧煤就不烧,很多时候她还是用茅草生火做饭。

5年前:煤电混用,负担较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子女在外务工挣的钱一天比一天多。2012年,熊朝锡在长沙镇齐圣村美丽乡村集中安置点购买了新房,他家从居住几十年的山上搬到山脚,开始新的生活。

搬到新居住地后,让熊朝锡感到高兴的不仅仅是交通便捷,居住环境变好,还有就是他再也不用挑煤了,因为新家做饭可以用电和煤气。

“煮饭用电饭煲,炒菜就用煤气罐,不但方便,而且做的饭菜也好吃。”唐光凤说,比起烧茅草、煤炭,用电用煤气更好,一点烟都没有,做起饭来也更开心。

“一个月电费加上煤气费要八九十元。”还没有开心多久,唐光凤又开始心痛用电用煤气的成本了。

唐光凤家当时的经济每月承担几十元的开支并不存在问题,但早已养成节省习惯的她,还是对用电用煤气做饭有些“意见”。

“一个月的费用都够我一个月生活费了。”唐光凤说,虽然用电用煤气方便,但为了节省开支,她做饭总是越简单越好,生怕用多了电和煤气。

“能像城里人一样用上便宜、安全、快捷的天然气就好了。”每次做饭时,唐光凤就时不时冒出这个她自己都觉得有些不着实际的想法。

现在:燃气入户,收获幸福

2018年2月,在多方努力下,齐圣村通了天然气,村民家家户户可以用天然气了。

“我家是第一批牵通天然气的,没想到这么大的年龄还能圆了我的梦。”唐光凤激动地告诉记者,通天然气那天,老伴高兴得像个小孩,过一会儿又跑去把燃气灶点燃,看看那蓝色的火苗。

“现在用天然气做饭,既干净又便宜,每天可以好好做几个小菜。”唐光凤高兴地说,天然气火力大,炒的菜好吃,而且一个月下来花费二三十元就够了,现在她和老伴每顿都能多吃一碗饭。

“哪里会想到我们有生之年还能用上天然气哟。”熊朝锡说,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他家不仅生火做饭有了这么大的变化,家里的居住条件、经济条件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全家人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幸福感越来越强。

据了解,除了子女务工有了稳定收入外,熊朝锡和老伴每月还能领到2000多元社保金,现在他们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就如同熊熊燃烧的天然气越来越旺,越来越红火。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