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聚焦开州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崛起正当时
隆冬时节的开州,漫江碧透,层林尽染,一幅青山绿水、如诗如画的美景正铺展开来,用自然纯粹的生态展现着它的至真至美。
一方水土,浓缩历史风貌;一片绿色,彰显发展底蕴。改革开放大潮涌动40年,开州好山好水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激荡起壮阔瑰丽的绿色交响。
立足绿色资源禀赋,开州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开州”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键抓手,全力推进造林绿化,大力发展特色林业,强化湿地资源和森林资源保护,走好“绿色崛起”路。截至目前,全区森林面积266.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8%。
山河铺锦绣,大地绘丹青。把绿色资源变成绿色财富,开州区在林业生态文明建设中正续写着新时代发展的新篇章。
林业生态扶贫 拓宽富民道路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走进开州区长沙镇回龙村的柑橘产业园,放眼望去,千亩柑橘园硕果累累,在阳光的照耀下,满树满枝的金黄构成一道丰收的美景。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现在柑橘真正成了村民们的‘摇钱树’‘金果果’。”回龙村党支部书记李金刚高兴地说,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大家都享有着这一笔宝贵的生态财富。
回龙村山高坡陡,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曾是市级贫困村,村里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挣钱,土地撂荒严重。
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回龙村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实施了退耕还林2975亩,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对经济林木进行统一管理,村民将自己退耕地流转给专业合作社,同时专业合作社聘用村民对经济林木进行管护,村民按合同约定进行分成,建成1300亩W·默科特柑橘产业园。
“每年柑橘成熟,都有收购商到地里收购和外地游客来采摘。今年我家种的3.5亩柑橘就卖了7000元,日子甜着呢!”村民胡先洲算起丰收账乐开了花。因为种植柑橘,他不仅甩掉了“贫困帽”,还盖起了新房。村民们纷纷享受到生态红利,2016年回龙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今年,该村柑橘产量200万斤,产值达400万元。回龙村的“绿色崛起”只是开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剪影。
“把原来‘靠山吃山’的观念转化为‘养山护山’,我们围绕大地增绿、农民增收、林业增效的目标,不断谋划造林绿化的‘大文章’。”开州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此,开州区以退耕还林工程为载体,大力发展晚熟柑橘、青翠梨、饲料桑等经济林,延长林业产业链,使农民从坡耕地上获得更高的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林,帮助贫困群众开辟新的致富门路;加强景区、景点周围森林资源保护,为全区旅游大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
同时,为助力脱贫攻坚,开州区整合各类林业项目资金,扶持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林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能人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设立生态护林员工作岗位,实现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稳定增加收入。
2014年-2018年,开州区共计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24.5万亩,共计补助农户资金1.44亿元。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宣言中,开州不断精雕细琢生态招牌,以山水为底“点绿成金”,也因此迎来了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乘法效应”。
强化湿地修复 共建和谐家园
12月20日,走进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冬日暖阳下,成群的鸟儿或在水面悠然觅食,或当空展翅自由飞翔,呈现出一幅和谐的生态美卷。
当天,在位于开州区渠口镇渠口村3组的澎溪河河畔,一场湿地修复植树活动如火如荼,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建设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人、乡镇党政干部、群众代表等200人一起挥锹铲土、踩实泥土、提水浇灌……一番忙碌后,1200棵香樟、红叶石楠等乔木树苗在精心栽种下挺直了腰身,30余亩新绿在寒风中抖动着绿色的希望。植树造绿活动,让湿地生态得到较好恢复,这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的具体实践。
“应绿尽绿,最难的是消落区。针对消落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探索出了多形式的消落带生态恢复治理模式。”开州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峡库区工程建成运行后,水位的涨落带来消落带水位落差,在开州形成了40余平方公里的新生消落带湿地。
对此,自2008年以来,开州区应用湿地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原理,在澎溪河及汉丰湖内带实施了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系列生态工程,创新性地提出并成功地实施了融汇农业技术文化遗产的湿地基塘工程、适应水位变化的湿地林泽工程、遵循自然法则的湿地鸟类生境重建工程、基于人居环境优化的湿地“五小工程”和针对水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的多带多功能生态缓冲系统工程。工程的实施对开州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优化、景观格局重建、生物多样性恢复及水环境保护等方面成效显著。汉丰湖更是成为消落带治理的典范,2015年被批准成为全国23个国家重点湿地公园之一。截至今年7月,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实施封山育林4955亩,实施湿地保护工程1850亩,湿地功能恢复工程750亩。
“动植物的增多,就是我们这些年修复湿地、改善环境的直接印证。”该负责人介绍,系列消落带生态恢复治理工程的实施,让水质良好、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和保护。据统计,开州自然保护区及湿地公园湿地植物增加了40余种,鸟类增加了21种,成为白腹隼雕、普通鵟等动物繁衍生息的天堂。
随着开州澎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及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青山绿水间,“山水林田湖”生态空间格局日渐清晰,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皆是绝佳的生态画卷。
防治森林虫害 守护绿化成果
7月14日,在开州区长沙镇狮子村,伴随着阵阵轰隆声,一架满载药剂的直升机腾空而起,对分布在长沙镇、毛垭林场、南门镇、岳溪镇4个单位的部分林区内4万亩松林进行空中喷洒专用药剂,对松墨天牛实施精准打击。
据了解,松墨天牛是传播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的主要媒介,其通过将幼虫寄居在松树中,待携带松材线虫病源的幼虫羽化成虫后,又传播到另外的松树上。如果不加以控制,一片茂密松树林3至5年就会毁灭。
“每年6-7月是松墨天牛羽化高峰期,我们利用飞机作业防治,可有效降低松墨天牛的存活密度,切断松材线虫病的传播途径,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开州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与人工防治相较具有费用低、对环境污染轻、作业效率高、防治效果好等优势。开州森林资源丰富,松树林地面积分布广泛,防治松材线虫病成为保障生态安全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松墨天牛防控方面,从2014年至今,逐年增加诱捕器,到2018共计达到1400套,用于防控松墨天牛,每套防控面积约14万亩。
守护一片绿色,大地青山常在。开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松材线虫病防控工作,落实防控目标,层层分解任务、分级落实责任。自2015年共投入经费2000余万元,通过市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开州积极有效的防控措施,实现抑制松材线虫病逐步扩散的趋势,取得了良好成效。
加强生态保护 筑牢绿色屏障
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素有“巴山明珠,伊甸天国”之称,拥有万亩阔叶林区和15万亩高山草甸,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稀有植物。时下,雪后的雪宝山一片银装素裹,让人仿佛走进了原生态的雪域仙境,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美丽的背后,却离不开护林员们数十年如一日的悉心呵护。秦习武便是其中一位,他用35年芳华,丈量雪宝山的每寸土地,呵护这广阔林海里的每一棵树苗。
1983年,24岁的秦习武从部队转业成为雪宝山马云林场一名职工,他每天与山为伴,与树为友,和队友们一起坚持日常巡查。饿了啃干粮,喝溪水;天黑了,遇到农户就在农户家里借宿,走到没有农户的地方就裹着睡袋睡在岩洞里、山坡上。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地巡查守护,使雪宝山创下了35年无火灾、无乱砍滥伐、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好成绩。15万亩“无人区”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现在已是松林遍地、鸟语花香。
“我热爱这片林地,热爱这片青山绿水。”秦习武质朴却动情的语言里,饱含着对这片山林的挚爱。雪宝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只是开州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
与大山缔结深情厚谊,用真情守护绿树青山。目前,开州全区共有生态护林员938名,他们像秦习武一样守护着一片片山林,庞大的护林员队伍是全区森林资源保护建设的强有力保障。
此外,开州区筑牢绿色屏障,做好“加减法”。增加林业绿地面积。2018年,完成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任务40.1万亩,其中退耕还林10万亩,森林覆盖率同比增长2%;新增湿地1800亩。森林火灾发生率同比降低61.8%,森林火灾扑灭率100%,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减少涉林违法犯罪行为,全年出警878人次、出动车辆295车次,共查处各类涉林案件77起,处罚77人,罚款79.2万元,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耕“风景独好”。
千畴绿色万轴画。如今,走进开州,就走进了绿色。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目之所及,总跳动着鲜活的绿色,所能感受到的是一派盎然生机。
来源 重庆日报
编辑 曾宇
审核:陈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