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 龙门浩老街的这些往事,不见得你都知道
龙门浩老街探寻龙门浩老街的前世今生
追
寻
真正的“洋人街”
题 记
老城,作为一座城市的灵魂,见证了历史的兴衰,凝聚着一城的精华。那些穿越时间,历经风雨留存的老建筑、老街巷,总能唤起人们记忆深处的历史旧影。
龙门浩老街,屹立于南岸的江畔,曾经是真正的“洋人街”,镌刻着老一辈重庆人的记忆。虽历经百年洗礼,昔日洋派文化在龙门浩老街留下了至今可追溯的印痕。
龙门浩老街
=Ancient town=
龙门浩名字的由来
135编辑器
下浩,又称“龙门浩”,从长江上游至下游方向,分别称为上龙门浩、下龙门浩,江面有上下两条石梁突出江面,石梁中间有一浩口。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有人刻“龙门”二字于江边的石梁上,故名龙门浩。
乾隆《巴县志》记载:“浩在太平门大江对岸禹庙前。水中二巨石,各大书龙门二字。皆绍兴中刻。石断处可容小艇而入,曰龙门。龙门石有大啧曰黄鱼岭。降水西南来,必扫碛澳徐折而出,水脉横涌江心,回旋圆转,其形如月。浩即港,巴人谓小港为浩也。”
龙门浩老街
=Ancient town=
追溯昔日“开埠”繁荣
1890,中英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开为商埠,龙门浩码头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第一批英国人进驻重庆办洋行、建住宅、开酒吧等。1937至1946年间,美、苏、英、法、澳等30多个国家先后在重庆开设大使馆,其中意大利、比利时大使馆均落户龙门浩。
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巴渝文化被注入了来自各国的新鲜血液,文明之间的交汇碰撞,铸就了重庆昔日的繁荣。
龙门浩街道辖区街巷地名众多,有米市街、上新街、等28个。重庆开埠时期和民国时期,龙门浩地区集中了大量洋行、公司、银行办公楼、厂房、仓库和高管人员住房。
(下浩正街-来源《重庆老城》 作者何智亚)
重庆开埠后,枣子湾和马鞍山是英国商人、外国教会开办洋行、建立教会医院和慈善机构较为集中之地。陪都时期,美国大使馆、英国大使馆、比利时大使馆、意大利大使馆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中国银行国际部等机构分布在枣子湾的街巷和树林中。抗战时期,美英军事机构集中设立于枣子湾。
(枣子湾-来源《重庆老城》 作者何智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卜内门公司在重庆设立机构,由英国商人卜内与门氏两人合伙投资,生产经营纯碱、肥料、农药等化工产品。1915年,他们在此修建了这幢建筑用于办公和管理,光绪三十年(1904),卜内门公司在重庆推销“洋碱粉”,同时在重庆开办肥皂厂。如今,卜内门公司是世界第二大纯碱制造商。
(卜内门贸易公司办事处旧址-来源《重庆老城》 作者何智亚)
20世纪90年代后,多数工厂生产经营下滑,开始关停破产,热闹的南岸老街逐渐衰落。近年来,历经了大规模的拆迁和建设后,迄今为止,在南岸的马鞍山、枣子湾、建业岗、周家湾、米市街、下浩正街、董家桥、海狮路、黄家巷等处,还保留有少量历史街区段落和开埠时期至陪都时期留下的建筑遗址。
(周家湾-来源《重庆老城》 作者何智亚)
龙门浩老街
=Ancient town=
老街“旧颜”换“新貌”
135编辑器
随着岁月流逝,曾经繁华的老街已然沧桑,目前龙门浩老街传统建筑大部分也已经消失。为了抢救这些历史文化建筑,2017年2月启动保护性建筑修缮施工,有着时代符号的龙门浩老街区即将迎来“新貌”。
(周海涛摄)
5月1日,龙门浩老街迎来枣子湾片区的首次开街,全长约1.8公里,据悉,首开区主要由28栋近现代历史风貌建筑构成,其中包含9栋文物。
(已修复的建筑-周海涛摄)
(主体修复基本完成-周海涛摄)
此次修缮的新建筑,将体现一定杂糅特色的中西合璧的柱式、券廊、窗套、小青瓦坡屋顶等形式,最大化的还原开埠及抗战时期的原址原貌。而修缮老街使用的一砖一瓦,均从老建筑、拆迁地搜罗160余万块老青砖、40余万片老瓦、3万余吨砂岩条石,如今已运用到老街的修缮当中。
一条老街,承载着曾经的繁华过往,在新建筑与旧时光的交替间,虽夜以继日的变化着,但孕育的是挥之不去的老城记忆。
部分素材源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