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巴渝人文】南岸有个“任性”校长 坚守农民工子女学校28年

华龙网2018-10-15 15:36

华龙网10月15日15时33分讯(记者 陈星)28年只做一件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王恒清将自己28年的青春,献给了农民子女教育事业,迄今还在继续。今(15)日,在中窑小学,记者慕名找到了这位任性的老师。这片被香樟树包围的建筑,正是王恒清坚守了28年的“阵地”。 在外人看来,王恒清始终都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为学生、老师谋福祉常常忙得团团转。随着学校的发展越变越快,得到的关注和肯定越来越多,王恒清却开始感叹自己“老了”。

丰富多彩的课堂。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任性”28年

成了学校年纪最大的老师

今年是王恒清执教的28个年头了。由于常年吃药,她的身材微胖,说起话来声音平缓低沉,每当谈到和学校相关的事,又会滔滔不绝讲起来。她的办公室就在操场边上,下课时,学生们的玩闹声会充满办公室。不忙的时候,王恒清习惯每天在操场转几圈,有时还会到正在上课的教室去旁听。

中窑小学位于南岸区鸡冠石镇,作为南岸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之一,目前学校的110名学生绝大多数都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大多数时间,中窑小学附近这片还未被高楼大厦湮没的地方都是安静的。沿途很少有车辆路过,只有每隔一个小时一班的公交车会准时在这里“报道”,附近几个未完工的工地偶尔会发出机器的轰鸣声。站在校门口,一眼就能望见整个学校,再望远点,还能隐约看见远方的高楼大厦。位置偏远,加上交通不便,在这任教的老师往往待不了多久就会离开。王恒清是一个例外。

学生的创意成品。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1990年,大学毕业后,王恒清就被分配到中窑小学任教。至今,她还记得第一次到学校报到的情形:破烂的教学楼、泥泞的操场、脏臭的旱厕……相比分配到城区学校任教的同学,王恒清心里满是失落。

几年后,父母觉得王恒清在学校太辛苦,劝她调出来,她说:“这里今年没有老师分进去,再等等。”

结婚后,丈夫希望王恒清可以调换环境好一点的学校,她说:“这批孩子刚接手,再等等吧。”

等到她教的第一届学生终于毕业上初中,朋友劝她:“现在你可以进城教书了吧。”

王恒清依然选择了留下来,直到现在。

到2000年,与王恒清一起分配到中窑小学的3名老师先后都调走了,她成了学校年纪最大的教师。

辅导学生学习。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任性”走访

让娃娃走上平坦路坐上放心车

2001年,王恒清开始担任校长一职,为改变学校环境,她多次与南岸区教委等相关部门对接、沟通,在她的努力下,学校每年都有新变化。

“学校一点一滴的变化都让我感到欣喜。我并没有什么大作为,但求每一个中窑人都能在这方乐土上幸福成长。”28年的等待,王恒清等来了绿树环绕的校园、整洁干净的教室还有平整的绿茵操场。

“现在学校建设得这么好,这都多亏了校长。”在中窑小学教师王缙舒看来,王恒清不仅操心学生在学校的环境,就连孩子上下学要走的路她都一直放在心上。

以前通往学校的道路坑坑洼洼,孩子们上学、放学走在路上总是担惊受怕。为解决这个问题,王恒清反复与鸡冠石镇、南岸区教委等部门积极协调。2015年夏天,孩子们终于走上了一条平坦的求学路,之前一个小时才有一趟的公交车,在王恒清的协调下,上下学两个时间段不仅增加了一趟车,以前学生要走七八分钟到车站坐车,如今,公交车直接开到了校门口。

孩子们走上了一条平坦路,然而,王恒清自己的路走得并不平坦。

整洁干净的操场。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20年来,由于长时间的工作,各种疾病开始向王恒清袭来。其实,早在2015年,王恒清就感觉腰部越来越痛,那时就当作腰椎间盘突出做些简单的理疗,但状况似乎没有得到改变。

2016年3月,王恒清接受了子宫息肉手术。

“中窑小学12名教师6个班,几乎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缺了谁教学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术后几天,王恒清就任性地回到了学校。

直到去年底,王恒清腰疼再次发作,接连扎了好几天针仍不见起色。王恒清再次进医院,结果被告知是巧克力囊肿,需要尽快动手术。由于期末学校事情较多,最后王恒清把手术日期推迟到了寒假。

今年9月1号学校放高温假,王恒清在学校加班,中午12点过准备去吃饭,却发现自己怎都站不起来。以前爬楼梯上楼,搭凳子修灯全是自己弄,现在有时连走路都困难,王恒清调侃自己:老了。

王恒清和学生互动。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任性”改造

均衡教育中窑孩子不比城里差

没有被疾病打垮,招生问题倒是让王恒清愁上了眉梢。

中窑小学的学生几乎都是鸡冠石附近居民的孩子就读,近年来,随着附近居民搬迁,中窑小学就读人数一度面临尴尬的局面。

“刚开始来学校时还有200多人,现在学校只有110名学生了。”令王恒清没想到的是,去年秋季开学,一年级只招收了5名新生,创下历年来最低,今年一年级仍然只招收了9名新生。

“就读的学生越来越少,并不是因为我们教学质量差。”王恒清常常告诫老师们要不忘初心,就算只有5个孩子也要把课程开齐开足。只要是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王恒清都尽可能地让这些孩子享受均衡优质的教育。

为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在科技教育管理上,王恒清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现在,“科技”已成为中窑小学的传统特色项目。

虽然学校校舍空间有限,办学经费紧张,王恒清仍然在学校建起了科技室、实验室、美术室等,为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和科幻绘画提供场地。王恒清还坚持“教师人人都是辅导员”的理念,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有效提高了学校科技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

在她的努力下,科技教育效果也十分显著:2012年,中窑小学被评为“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中窑小学被评为“重庆市南岸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2017年,学校顺利通过“南岸区科技示范校”复查。

为了让科技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王恒清又带领她的教师团队在“小发明”上狠下功夫。今年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29届ITEX国际发明展上,学生张雁羞的作品“双胞胎吸管饮水杯”荣获金奖。

“发明创造、实现科学梦想,不只是城里孩子的专利。”去年寒假,学校为每名学生发了一张创意“发想单”,鼓励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便,积极开动脑筋,贡献“金点子”。

“我的孩子不比城里孩子差。”用不同的标准衡量,其实没有差生,在王恒清看来,中窑小学的110名学生,只要用心发现,他们都各有所长,缩小他们与城市孩子的差距正是她一直以来工作的动力。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