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数据智能化 加大精准招商力度——专访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杨坤
聚焦大数据智能化 加大精准招商力度
——专访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促进局局长杨坤
■记者 李诗韵 实习记者 黄晓龙
打造投资热土 实现当年签约投产
为了进一步优化提升投资环境,将重庆经开区打造成为投资的热土,重庆经开区秉持“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理念,瞄准国内龙头企业、知名企业,实施重点招商、精准招商,实现招商新突破。
杨坤介绍,重庆经开区招商项目落地见效快,实现当年招商、当年签约、当年投产。比如,重庆信慕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在今年8月召开的“智博会”上签约,9月底位于盟讯工业园二期厂房三楼约5500平方米的过渡厂区已投产运营。整个项目总投资约20亿元,主要建设12寸晶圆切割封装测试工厂、SMT工厂、自动化成品组装工厂以及研发中心等,预计年底首单销售收入超过2亿元人民币。
成功引入重庆信慕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只是重庆经开区招商引资成果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目前,在重庆经开区范围有32个签约项目,签约金额达325.7亿元。
瞄准智能产业发展 构建产融合作新模式
“大数据智能化”是今年重庆经济发展热词之一。杨坤告诉记者,针对大数据智能化,重庆经开区抓好平台建设,大力引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并促进这类企业与在区实体经济融合发展。2月7日,中国智谷(重庆)正式揭牌成立,依托中国智谷(重庆)的建设,一批大数据、智能化企业加速云集,如国家信息中心能源大数据中心、讯飞慧渝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高通中国智能物联网创新中心、阿里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京东云数字经济产业基地等10余个龙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积极推动传统制造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关键环节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字技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此外,招商更加注重“基金 产业”的合作新模式。截至目前,已设立10亿元的重庆经开区产业引导基金,总规模60亿元的区级产业投资基金。同时还强化了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运用“信用 金融”的模式,为辖区民营企业定制基于信用的高效、优惠金融服务,促成一批企业获得了信用贷款。
杨坤介绍,重庆经开区不断强化人才体系建设,大力引进关键技术及国内外一流专家、团队。“在我区智能化、大数据产业的人才需求上,我们利用高校资源,定向培育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比如,科大讯飞与重庆邮电大学合作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2018年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今年已定向招收研究生135人、本科生300人。
同时,重庆经开区还进一步完善了招商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了“1 13”的招商队伍,暨组建了1个招商公司实施精准招商、专业招商,在此基础上还设立了13个部门招商团队,开展全员招商。
强化全程服务 力促开放型经济发展
在此基础上,杨坤表示,重庆经开区从打造便利、公平的投资环境着手,抢抓机遇,进一步推动重庆经开区与重庆自贸区(南岸片区)协同发展,集中发挥国家级经开区 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政策、机制、要素等方面的叠加优势,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帮助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积极做好外商投资企业全程服务工作,通过不断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程序,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制等方式,积极推进“放管服”工作,强化外资“引进来”。截至目前,重庆经开区外商直接投资完成1.31亿美元,同比增长71.60%,重庆谊品弘、泉慷供应链、仕勉商贸、商理信息、科莱博实业和重庆宝利根等六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
杨坤介绍,重庆经开区积极打造公平的投资环境,在专项政策申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以及政府采购招投标、土地出让招拍挂、生产性用房免征配套费等政策方面,让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同时,鼓励和帮助企业转型升级,积极“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全年共推动30余家企业到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和新加坡等“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和拓展境外业务。
在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以来,重庆经开区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国家相关部委支持,帮助企业在关税方面提出合理诉求。支持企业调整市场目标,开拓新兴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国际上的自由港、自贸区开展进出口贸易。
“下一步,重庆经开区将认真贯彻民营企业座谈会精神,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市场冰山、融资高山、转型火山’这‘三座大山’,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营运环境,让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杨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