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生命线 传递“最美”正能量
守住生命线 传递“最美”正能量
——记重庆市优秀医师、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杨学伟
8月14日,急诊科主任杨学伟在病房查房,查看蛇咬伤患者的恢复情况。记者 陈姗 摄
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这里是医院的前沿阵地。有人说,这里工作最累、最杂,吃饭没定点、困了不能睡;还有人说,这里的工作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哪里需要哪里去。这,就是急诊科。而这一切对于区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杨学伟来说已是一种习惯。
争分夺秒守住生命线
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抢救的前沿阵地,在患者救治过程中,杨学伟团队坚持“急在分秒之间,救在生死边缘”的理念,为危重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保障患者“优先就治”,急诊科年均抢救急诊患者约3万人次。
2016年春节,20多岁的黄某除夕夜和父亲喝了几杯药酒后,出现心慌症状,汗水在大冬天打湿了背。情况紧急,家属将黄某送至医院。杨学伟接诊,判断为乌头碱中毒后,立即安排推入抢救室做好抢救准备,最终将黄某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一周后,黄某痊愈出院,其家属对杨学伟团队的当机立断及抢救技术感激不已。
在杨学伟的印象里,像这样在他手里转危为安的患者,数不胜数。在他的时间表上,很少有休息时间和节假日,他将大部分时间献给了急诊科,只要科室有事和患者需要,他准会抛开手头的一切,随叫随到。22年来,杨学伟在急诊科“深掘一口井”,为了抢救一个生命,他总是耐心沉着,不言放弃,让心脏再次跳跃是他不懈的动力,让死神望而却步是他最大的心愿。
医者匠心用“新”服务患者
带领急诊科用最新最成熟的治疗理念服务患者,一直是杨学伟的追求。
曾经,区人民医院及周边区县医院均没有开设蛇咬伤专科,市民被蛇咬伤只能转去重庆,由于没有及时有效的救治,致残率及致死率极高。杨学伟意识到,解决市民蛇咬伤看病难题迫在眉睫。于是设置蛇伤专科这一念头在杨学伟脑海形成。说干就干,经过向院领导请示,2016年急诊科派专人到湖南南华大学附属医院蛇伤专科全面学习蛇咬伤治疗。去年11月,急诊科正式开设蛇咬伤专科,救治范围覆盖贵州、涪陵、武隆、万盛等地,目前救治患者近40例,全部治愈出院。此外,急诊科还与西南医院急救部建立“小切口联合负压创面技术治疗毒蛇咬伤”协作关系,南华大学附属医院蛇伤专科也对科室进行对口技术指导,为毒蛇咬伤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为了让入院患者得到更好、更前沿的治疗,杨学伟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2008~2016年,杨学伟先后到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学习。不仅是个人学,他还积极搭建全科室学习平台,及时将自己所学的“急诊超声”“超声引导下穿刺”“血液灌流技术”等新技术在科室推广。
多年来,杨学伟带领出了一支具有工匠精神“敬业、求精、专注、创新”的医疗团队,并在专业上斩获了多项殊荣:2009年在全区卫生系统“5·12”技能比赛中荣获第一名,2011年在重庆市卫生系统“急救技能”比赛中荣获团体第二名,2017年在重庆市急救技能应急比赛中荣获团体“一等奖”。
选择了就要时刻坚守使命
杨学伟觉得“急诊医生”是一个十分崇高的岗位,它预示着在非常时刻要有挺身而出的担当。22年来,杨学伟凭着对工作的热爱,带领急救团队,每年出诊4500余次,行程20余万公里,急救范围辐射贵州、武隆、巴南、涪陵。并先后参加了“汶川大地震”“武隆山体滑坡”等大型突发公共事件的救援。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杨学伟积极报名参加医疗救援小组,随队连夜赶到都江堰紫坪铺水库。现场没有电、没有热水、没有帐篷,余震不断,他们忍受饥寒积极投入现场救援抢救,救治近100人。当传出紫坪坝水库溃坝后,其他人员都紧急撤离时,杨学伟不畏艰险,坚持留在队伍最后,保障大家安全。
古人云:“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杨学伟在医生这个岗位上踏实认真地奋斗了22年。“选择了,就要时刻坚守使命。”杨学伟常说,坚守二字意味着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意味着时刻准备挺身而出,意味着恪守一位医生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