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培植一份产业 “接二连三”助推乡村振兴

南川日报2018-11-08 09:14

■记者刘敏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我区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和独特资源,确定将方竹笋、古树茶、中药材和南川米“3 1”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并培育“十二金钗大观园”乡村旅游新型产业,谱写了促农增收新篇章。

用好独特资源——做强笋茶特色产业

“今年鲜笋和干笋价格卖得好,我家400余亩笋山比去年多挣上万元,笋子还卖到西藏、北京、广东等全国各地。”10月30日,头渡镇柏枝村笋农李光泽一脸幸福地说,村里很多人外出打工了,但笋竹产业一直没敢丢,它可是村民的“摇钱树”。每年9月,成百上千的笋农再忙也要抽时间从全国各地赶回家乡采笋。

南川素有“中国方竹笋之乡”之称,金佛山方竹笋堪称世界一绝。全区现有方竹笋21.4万亩,年产方竹鲜笋1.8万吨,实现产值2亿元,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重要产业之一。

“这是我们的一块金字招牌,一定要好好利用。”区林业局笋竹办有关负责人晏光海说。今年,我区将方竹笋作为乡村振兴产业之一,着力从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业效益、打造品牌等着手,大手笔绘就一幅方竹笋产业兴旺、绿山富民增收蓝图。

“首要任务是抓产量和规模,推广运用《方竹栽培技术规程》等标准规范生产及管理等,由现在的平均亩产100公斤提高到200公斤。”晏光海说,并在金山、头渡、德隆等地实施低效低产林改造3万亩,新发展方竹林9万亩,3年后亩产可达200公斤以上,产值达到4亿元。其次是从优化产品初级加工、开展深加工技术提升、加快保鲜技术攻关等方面,新建1家现代化加工企业,启动1000吨鲜笋速冻生产线项目建设,加快出台《方竹笋干加工工艺检测技术国家标准》,推动“南川方竹笋”精深加工。

如果说方竹笋是“山珍”,那么我区特有的稀缺资源金佛山野生古树茶就是“天赐佛茶”。全区现有古树茶种植面积6000亩,主要分布在德隆、合溪等乡镇,“南川大树茶”曾获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以及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着上千年的“茶树鼻祖”……古树茶作为乡村振兴产业可谓具备“天时、地利、人和”。

“古树茶名气响当当,但鲜少的野生大树茶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当务之急是扩大种植规模和提升加工能力。”区农委经作中心副主任李久焱说。今年,我区通过与市茶科所合作,成功实现扦插育苗,并在大观铁桥村、德隆茶树村、合溪广福村建成3个育苗基地,年育苗200万株以上;探索形成了古树茶生产、加工、扦插技术规范,为古树茶大规模生产和加工提供技术保障。

同时,我区已在德隆建成加工生产基地,形成年加工1000吨的加工生产能力;在德隆、合溪等乡镇新建古树茶基地2000亩;启动了金佛山古树茶有机认证……随着这一项项举措的落实,古树茶成为村民的“幸福茶”和“增收茶”。

盘活药物宝库——让“风过南川闻药香”

“北药长白山,南药金佛山”。金佛山现已查明有中药资源4967种,被喻为“生物基因库、中华药库”。“守着这么大个中药材宝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盘活它。”区农委中药材产业办有关负责人夏旌说。(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

南川的气候、海拔等很适宜种植中药材,农民也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30万亩以上,其中玄参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60%以上,是“中国玄参之乡”,且随着南川登上《魅力中国城》舞台,“风过南川闻药香”已成为南川的城市名片。

今年,我区将中药材作为乡村振兴产业之一,坚持以“科技为支撑、种养为基础、加工为核心、流通为牵引、旅游为推动、文化为灵魂”,在全区建成2个5000亩示范基地,南部片区乡镇建成7个1000亩相对连片示范种植基地,北部片区乡镇建成多个500亩示范片,其余各乡镇建成1个200亩以上的相对连片示范,带动新发展5万亩,弥补品种单一、规模小的短板,实现全部乡镇种中药材。到2020年,预计中药产业收入达20亿元以上。

同时,区政府还设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基金,先后引进康美药业、重庆化医集团等企业落地南川,天圣制药中药加工、百味珍中药饮片、长城茶业茶保健品等项目入驻医药科技产业园区内,延长中药材产业链条,实现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医药产业总产值突破300亿元。

打好“金”字招牌——集中打造“南川米”品牌

2009年“南川米”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12年“南川贡米”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6年“金佛山牌南川米”被评为全国十大好吃米饭,2017年“南川米”获重庆十大区域公用品牌……近年来,“南川米”声名鹊起,我区捧回一个个“金”招牌,在全国享有盛名。

“把‘南川米’作为乡村振兴产业之一,我区不仅有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还有好几块响亮的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产业惠及千家万户。”区农委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宋敏说。近年来,我区作为市生态农业示范区和优质粮示范基地,“南川米”的品质及生产规模都已得到长足的发展壮大,生产区域已遍及全区34个乡镇(街道),水稻常年种植面积38.8万亩,产量19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面积32万亩,产量16万吨,建设绿色精品稻米基地1.7万亩,产量8500吨。

然而,“南川米”品质好、名气大,但大多是散户种植、品种多而杂,加工各自为阵,品牌和包装不统一,导致质优价不优。为此,我区收紧拳头统一打造,按照统一订单收购优质稻、统一制作“南川米”包装、统一使用“南川米”地理标志等“三统一”要求,制定完善“南川米”生产标准,集中打造“南川米”品牌。

“现在‘南川米’的规模、基地发展了,最缺的是龙头企业带动,我们重点放在加工和营销上。”宋敏说。依托金佛山粮油集团、南川储备粮公司等加工龙头企业实施订单农业,统一设计制作中高端“南川米”包装、统一使用“南川米”地理标志,做大做强“南川米”品牌,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

同时,加大“南川米”品牌营销力度,在南川城区建立专供店和网上销售平台,让“南川米”进驻超市、酒店、景区以及农家乐等。

激活乡村旅游——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如果说笋药茶米等传统产业是依托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而“十二金钗大观园”却打破了这个规律,它依托生态大观园产业,融入《红楼梦》十二金钗故事,打造出全市乡村旅游的第一朵“金花”。

“十二金钗大观园是一幅自然、淳美的田园画,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正好契合乡村振兴。”区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说,它是以樱花、蓝莓、薰衣草等12种花果为代表,借用《红楼梦》“大观园”的文化底蕴,策划包装的乡村旅游品牌。

在发展中,我区以特色经果、花卉与“十二金钗”故事相连,寻找其共同存在的气质与内涵,发展了玫瑰、香草等特色花卉和珍稀苗木等观光农业,以及瓜果、茶叶、蔬菜种植采摘等体验农业,同时发展甲鱼、鳝鱼、泥鳅、龙虾等特色水产,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樱花节、梨花节、香草节、玫瑰花节……各种节庆精彩纷呈,吸引游人如织。近3年来,乡村旅游带动特色农业、文化、商贸服务业持续增长,增速达20%以上,可谓富了百姓,赚了人气,成为重庆乡村旅游和生态农特产品的一张名片。

人气旺了,村民自然跟着受益。大观镇铁桥村村民段绍武在香草园旁边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接待上十桌客人,12个房间全部客满,一天便进账两三千元,年收入更是超过10万元。据统计,现“十二金钗大观园”里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已有200多家,当地不少村民都吃上了“旅游饭”。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