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区开展食品安全宣传
南川网讯(记者 聂灵灵)6月28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教委、区农业农村委等部门在渝南大道永辉超市前联合开展主题为“尚德守法 食品安全让生活更美好”的食品安全周集中宣传,向市民普及防范保健食品欺诈、消费者食品安全维权、伪劣食品鉴别小方法等食品安全知识。
“七字法”判别伪劣食品
食品的种类五花八门,伪劣商品的表现更是千奇百怪,鉴别伪劣商品的方法和途径也就千差万别。但既然伪劣商品是“伪”和“劣”的东西,必然会暴露出伪和劣的本质,只要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提高警惕,细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其伪劣的一面。
伪劣食品首先记住防范“七字法”,即防“艳、白、长、反、小、低、散”。一防“艳”,对颜色过分艳丽的食品要提防,如目前上市的草莓像蜡果一样又大又红又亮、咸菜梗亮黄诱人、瓶装的蕨菜鲜绿不褪色等,市民购买时要留个心眼,确认是不是有添加色素的情况;二防“白”,凡是食品呈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十有八九会有漂白剂、增白剂、面粉处理剂等化学品的危害;三防“长”,尽量少吃保质期过长的食品,3℃贮藏的包装熟肉禽类产品采用巴氏杀菌的,保质期一般为7~30天;四防“反”,就是防反自然生长的食物,如果食用过多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五防“小”,要提防小作坊式加工企业的产品,这类企业的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极低,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在这些企业出现;六防“低”,“低”是指在价格上明显低于一般价格水平的食品,价格太低的食品大多有“猫腻”;七防“散”,散就是散装食品,有些集贸市场销售的散装豆制品、散装熟食、酱菜等可能来自地下加工厂。
清洗果蔬残留农药有方法
通常市面上的果蔬都会打一些农药,那么,对于市面上购买的蔬菜里的残留农药,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向大家分享了几个生活中去除果蔬残留农药的小妙招。
水洗浸泡法(用清水洗干净后浸泡):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他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的基础方法。主要用于叶类蔬菜,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不少于10分钟,浸泡时可以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遍。
清洗后碱水浸泡法: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方法是先将表面污物冲洗干净,再在碱水中(一般500m1水中加入碱面5g~10g)浸泡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去皮法:外表不平或多细毛的蔬菜瓜果,较易沾染农药,所以削去外皮是一种较好地去除残留农药的方法。
储存法:农药随着时间能缓慢分解,所以对易于保存的瓜果蔬菜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存放,减少农药残留量。一般应存放15天以上,同时建议不要立即食用新采摘的未削皮的瓜果。
加热法: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随着温度升高,分解加快,此法常用于芹菜、菠菜、小白菜、圆白菜、青椒、菜花、豆角等,先用清水将表面污染物洗净,放入沸水中2~5分钟捞出,然后用清水冲洗1~2遍。
光晒法:经日光照射晒干后的蔬菜,农药残留较少。
警惕保健食品陷阱
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种,并非药品。它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消费者特别是老年人在选购保健食品、辨别保健食品宣传真伪时,对以下宣传要提高警惕:
“健康讲座”为促销。一些不法商家以“访谈、讲座、采访、座谈会”等形式为幌子,邀请一些假冒专家、教授和老中医在现场进行“养生”讲座,顺便兜售保健食品。不少老年人因为盲目信任这些所谓专家或名人的介绍,从而选购了大量假冒保健食品。
“免费活动”为洗脑。不法商家通过利用“赠药”“免费试用”“发放小礼品”“抽奖”等方式,吸引老年人参加其组织的促销活动。促销现场往往气氛热烈,夸大产品功效,甚至声称根治百病。有些活动还会请一些所谓的患者现身说法,雇人制造争先恐后购买产品的假象,给老年人造成不买就没有了、不买就吃亏的心理暗示,老人不知不觉中被洗脑,从而购买产品。
“权威证明”属虚构。一些非法保健食品广告利用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医疗机构、学术机构、行业组织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的功效作说明,以增强产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还有一些广告含有无法证实的所谓“科学或研究发现”“实验或数据证明”等方面的内容。如“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指出,人类肠胃如果每天定植高活性、高含量的双歧杆菌,那么人类将可以与肠胃病绝缘,人类寿命有望达到140岁”等无法证实的虚假广告内容。
区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提醒,保健食品类的陷阱在生活中都很常见,市民在选择保健食品时,应到正规商店购买,根据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并认清包装盒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和标准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