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蓬江畔多胜景 乡村振兴看黔江
■黔西南日报 记者 匡奇燃 文/图
初夏,一个热情似火的季节,在重庆这样的“火炉”城市,其炉之热,让人无处躲藏。还好,本次“乡村振兴看黔江”活动的主人翁,是黔江——一个坐落在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腹地,毗邻湖北恩施、贵州铜仁的一座山城。汨汨阿蓬江,穿黔江城而过。和风细雨中,黔江,婉如一位温文尔雅的诗意少女。然而,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步伐中,黔江快马加鞭,为人民谋幸福,显然又一个骑在骏马上挥鞭疾驰的彪形大汉。
温文尔雅,清新黔江风光秀丽
“一江两岸清波荡,清水依依柳成行。”阿蓬江宁静秀美,秀山环绕。清新黔江,有山的厚重,有水的多情,有万物滋养,山水相依,必有好景。
阿蓬江畔,爱莉丝庄园,花开正艳,地中海异域风情引来一对对情侣,前来拍婚纱照,展现最美的自己,与最爱的人相拥。晴天丽日下的爱莉丝庄园,连空气中都充满了爱的味道。
芭拉胡,土家语“大峡谷”的意思。芭拉胡景区位于黔江城区,城市建在峡谷上,峡谷存于城市中,再有世界最高巨幅摩崖观音像,一个极致峡谷体验、极奇峡谷景观、极美峡谷城市、极乐峡谷文化的奇幻景区跃然眼前。
濯水古镇,清澈的阿蓬江水蜿蜒流淌,一栋栋木质吊脚楼鳞次栉比,游人身处其中,宛在画中游。濯水景区2015年底启动5A级景区创建,由濯水古镇、蒲花暗河两个4A级景区和蒲花现代农业观光园组成。
世界第一风雨廊桥,一桥跨两江,既有恢宏的气势,又有娇柔的情怀。其中古镇、古戏、暗河、溶洞、采摘、美食、水上乐园等令人流连忘返。“生态家园·濯水古镇”登上国家邮票,这里先后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中国楹联文化名镇、中国电影家协会和北京电影学院创作实训基地及文艺扶贫基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
揽一江画廊,做两岸文章。从阿蓬江溯流而下,一江两岸,30余公里狭长的阿蓬江畔,镶嵌着濯水古镇、蒲花暗河、小南海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旅游资源差异化和密集度,在全国都为罕见。
近年来,黔江把旅游大区、旅游强区、旅游美区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把旅游工作作为落实“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的战略性依托,加快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抢占“大武陵”国际旅游目的地“桥头堡”,目前全区已有7个4A级旅游景区。濯水景区成功通过国家5A级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游客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幅达到80%;发起筹建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成功召开了首届联盟大会……
一处处优美的景区景点,展示着黔江旅游灿烂的笑靥,一拨拨新增的旅游项目,彰显着黔江旅游的巨大潜力。
纵观“旅游大区”建设,无论是濯水5A级景区创建,还是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都体现了黔江区立足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旅游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数量供给,推动形成旅游发展的新动能。
黔江提出建设“旅游强区”,试问强在何处?
生态优势持续释放。黔江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属喀斯特地貌、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性气候,这让黔江山清水秀、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先后被授予“绿色中国·杰出绿色生态城市”“中国森林氧吧”“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品牌,独一无二的生态优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良好的生态优势,是黔江建设“旅游强区”底色所在。
康养旅游大有可为。去年,《黔江灰千梁子-原始森林等你来揭开神秘面纱》系列报道,引发各界对黔江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的高度关注。灰千梁子主峰海拔高达1900多米,拥有近100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年均气温11℃左右,发展康养旅游潜力巨大。除此之外,黔江还将打造一个中国康养名镇、一个“中国工匠城”、一个上市旅游企业、一个康养产业园和武陵山旅游发展联盟,建设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做大唱响“清新黔江·康养胜地”旅游品牌。
康养旅游方兴未艾、前景广阔,好戏在后头。发展康养旅游,是黔江建设“旅游强区”现实需要。
文旅融合渐入佳境。火树银花不夜天,相聚濯水庆新年。2018年重庆市春节联欢晚会唯一分会场花落黔江,为全市、全国的电视观众呈上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大餐,得到普遍赞誉和良好反响,成为黔江文体旅融合发展动力、活力逐步释放的最佳注解。
近年来,黔江成功举办了中国旅游日重庆分会场活动和中国武陵山国际民俗文化旅游节以及“中国山地马拉松黔江站”“中国跑客节”“国际钓鱼邀请赛”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节庆赛事活动,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展的永久性举办地、“中国土家族文学奖”永久颁奖地、中国电影家协会拍摄基地、中国散文家创作基地,原创民族歌舞诗剧《濯水谣》进京赴市演出……
文旅融合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黔江建设“旅游强区”的后发优势。
集散功能日益强劲。黔江区是国、市定位的武陵山区中心城市、成渝城市群中心城市和渝东南中心城市,便捷的对外通道在区域内比较优势明显。黔江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重庆、西安、昆明等航线11条,成为武陵山地区最便捷的进出港之一;全区A级景区交通景景通,“快旅慢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渝怀铁路复线、黔张常铁路、黔石高速公路、城市东外环高速公路正加快推进,黔毕昭铁路、黔恩铁路和黔遵、黔张、城市外环高速公路已纳入国市规划。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年内开工,黔江和重庆主城即将进入“1小时”时代。
强大的旅游集散能力是建设“旅游强区”的应有之义,也是黔江打造大武陵山旅游集散中心、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内外著名休闲旅游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助推器”。
时间不会辜负黔江旅游发展的初心、坚持和努力。旅游业“一业兴百业”,城乡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全域美丽家园、幸福家园令人神往。随着全域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让山水更秀,让家乡更美,让好风景成为好光景,让人民生活更幸福,黔江旅游值得期待!
做美旅游,黔江将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涵养城市文化,凸显城市文脉,建设国际一流的绿色生态城市,充分展现浑然天成的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的人文之美;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黔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规划建设,打造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加快实现处处皆景、景景皆美。
挥鞭疾驰,乡村振兴刻不容缓
一栋栋白色小洋房依山傍水,雾气袭来若隐若现,农户庭前院后金黄的枇杷让人垂涎……这是冯家街道渔滩社区的风景。渔滩社区,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村落,常年奔流不息的阿蓬江,将这个村落染成绝美的山水画卷。
原本幽静的小村落,近一年来却增添了许多人气,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一波接一波,外出务工的居民也开始回家乡发展,有的迈上了致富路。
如今的渔滩社区,老百姓收入提高了,生态环境更好了,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
中塘乡山头上成片的猕猴桃已有鸡蛋般大小,在当地,猕猴桃已经成了村民的“摇钱树”。目前,当地共有1000余农户“反承包”猕猴桃园,实现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
在石会镇中元村,有座长相“奇特”的羽人山,因山顶似有两人对坐,远看有羽化而登仙之感得名。每逢阴雨时节,羽人山四周总会烟雾蒙蒙,其景被誉为“羽人烟鬟”。
中元村有7个村民小组,村民714户2195人。2009年起,中元村陆续把居住在高山上的村民们全搬到平地上来。村里选定了山脚下一块平地作为集中搬迁的居民点,愿意搬下来的村民还每家补贴盖房子的钱。
搬迁下来后,农民没有了土地,收入来源如何保障?
发展产业是关键。
种桑养蚕。2017年,全村新栽桑树220亩,有效桑园达800亩,年产茧可达700担。此外,村里还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组建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冬草莓基地123亩,产值达100多万元,强化现有360亩猕猴桃基地管护,实现挂果盛产,建成优质桃基地150亩,山鸡、豪猪、葡萄等特色种植、养殖也初见成效。
搬下山后,村里又开始打上了山上的主意。依托羽人山,村里搞起了乡村旅游,本着以“土地和房屋变股份,保底又分红”的原则,采取“内联农户,外接市场”的经营模式,盘活了农村房屋90间、土地118亩,增加了农民务工收入159万元,增加了土地收入21万元,增加了房屋收入192万元。
水市乡在推进绿色发展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将产业助推和精准发力深度融合,依托“乡村旅游 规模农业 农村电商”模式,带动区域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致富。
烤烟产业一直是水市乡的支柱产业。2017年,全乡种烟7100亩,产量1.63万担,产值2400万元。2018年,水市乡将继续巩固好烤烟第一大乡地位,种烟7500亩,力争产量实现1.7万担。
水市乡积极调优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探索“党支部 专业合作社 基地 农户”的运行机制,坚持突出“一乡一业”特色,打造“一村一示范园”,大力发展规模立体农业。2017年,全乡茶叶面积突破1万亩,培植反季节蔬菜5000亩,千丘田精品稻米3000亩、辣椒基地2000亩、牡丹和猕猴桃500亩。100头以上肉牛养殖场2家、生猪规模养殖场10家、特种豪猪养殖场3家,生猪存栏2.5万头,家禽5.3万羽。
山高林幽,森林覆盖率达73.5%,生态良好、气候凉爽,素有“绿色空调”“天然氧吧”之美誉。水市乡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强乡富民的工作主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紧抓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品牌营销和招商引资等工作,提升农村颜值,彰显农村气质,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以云顶景区为核心,精心打造水车坪百年老街、红军树、千丘梯田、千年藤王等自然生态旅游景点。
海拔高处,成了乘凉避暑的好去处,据当地人介绍,每到暑季,半山上成百上千的民宿均被早早预定,客源爆满,差不多都成了重庆主城的纳凉后院了。
在“乡村振兴”升格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水市乡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做强乡村旅游,做好规模效益农业,做活农村电商。俯瞰水市大地,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铺开,群众增收致富正从蓝图逐步变为现实。
“明年,黔江区要实现产茧5万担、收购烟叶10万担、出栏生猪80万头,猕猴桃、脆红李(含青脆李)基地分别壮大到4万亩、3万亩。”黔江区农委相关人士称,以羊肚菌为主的食用菌基地和泥鳅、鳝鱼、大闸蟹等生态有机水产品基地得到加快发展,蜂蜜、林下养鸡等畜禽养殖业实施提档升级。同时,黔江区还将紧紧抓住农技专家、科技指导员及农学会、基层科协、产业协会的技术力量,让技术人员跟着产业走,采取“点餐式培训、零距离服务”模式,引导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安全生产。
近年来,黔江区快马加鞭推动乡村振兴,按照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狠抓脱贫攻坚、农业产业发展、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深入实施农业产业振兴、基础设施提升、脱贫攻坚提升、易地扶贫搬迁、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提升、生态文明“八大工程”,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农业农村呈现出新气象、新风貌。
(原载 《黔西南日报》5月31日 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