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工作进园区 企业和农民实现双满意
中塘乡位于重庆市黔江区东北部,幅员面积80.2平方公里,人口1.74万。近年来,中塘乡围绕打造“特色农业示范乡,黔江主城后花园”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山区花果类特色效益农业。随着园区内入驻企业的逐年增加及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与村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成了政府的“压心石”。
为了让入驻企业安心、当地村民开心,从2016年开始,中塘乡党委和政府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矛盾中寻找导向,在问题中发现出路,利用网格化管理,强化综治工作,走出了一条新路。
政府谋路子 综治进园区
据中塘乡综治办主任张宗华介绍,园区建设涉及中塘社区和兴泉村10个居民小组,共1030户6000余人,社情错综复杂。经过反复推摩研究,中塘乡决定采取推进综治进园区:因地制宜设立2个大网格、8个中网格、36个基础网格,明确专兼职网格员64人。其中,大网格以村社为单位,由1名综治专干和1名园区经理担任网格长;中网格以小组为单位,由居民组长和园区代表担任网格长;基础网格以土地流转承包经营片区为单位,由经营户担任网格员,具体负责承包经营片区的生产管理与治安防控,实现园区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进一步设立园区警务室和配备专职巡逻队,长期派驻1名社区民警;聘请8名专职治安巡逻队员,以8个中网格骨干线路和重点部位为重点,定点定线,轮流值守、定时巡逻。
由网格长牵头组织网格员,以园区内居民和经营人员、务工人员为重点,开展日常入户调查和信息收集整理,及时处理或上报上级网格。建立了园区定期分析研判机制,以“五位一体”综合调解室为平台,按月开展分析研判,研究解决园区内部生产、治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依法化解涉企纠纷,汇总交流情况和部署阶段重点工作。邀请园区负责人、政府法律顾问,每月定期召开集中分析研判会,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会商解决园区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困难,对排查上报的疑难问题、治安隐患、涉企纠纷进行研究处理。
通过推行“综治进园区”工作,开展“星级”调处平台创建,健全了三级分析研判机制,细化了网格服务管理,呈现出“两少三升”态势:矛盾纠纷大幅减少、盗窃案件大幅减少,园区所在的居民、企业和政府满意度明显提升。
据统计,每年园区内居民户均土地租金收入达4000元以上,人均务工收入达万元以上。依托园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园区内600余户农户基本实现“家家饮自来水,户户通水泥路”。同时,该园区已成为重庆市最大的猕猴桃园区,前来观光、采摘的人群络绎不绝。
企业得发展 农民得实惠
“今天地里路滑,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好的,我们随时注意着!”上午10时许,在黔江区中塘乡境内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号工区,工务组组长钟世明一边向务工村民交待安全注意事项,一边从挂在胸前的老式书包里面拿出笔和本子,记下当天务工人员的名字。这是中塘乡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综治进园区,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责任的一幕。
54岁的钟世明说,他家就在仰头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在园区入驻前,他跟妻子在家务农,两个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就靠责任地种粮食和每年养的两头猪支撑。园区入驻后,钟世明就将家里的18亩土地流转给了园区,每年流转租金有1万余元,他本人也在园区内务工,每个月有1500余元的收入。除此之外,园区内实行“返承包”制,当地村民也可以从园区流转当地农民的土地中“返承包”土地,种植的果树从育苗到挂果都由当地农户管理,收获后在统一卖给园区。他的妻子“返承包”了近20亩果园,扣除各种成本后一年利润在7000元左右。
如今,钟世明一家人不但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夫妻俩的年收入也近4万元,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也有了保障。
在园区内的一块“返承包”果园内,85岁的庞春远跟儿子庞中书正在松土。“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我身体还硬朗,来给孩子帮帮忙!”放下手里的锄头,庞春远说,综治进园区后,村民没有了后顾之忧。他家将24亩土地流传给了园区,每年有近两万元的收入。在庞春远看来,“锅里有了,碗里也就有了”,所以他和家人又“返承包”了24亩果园,在致富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据了解,仅该园区内,就流转农户土地8000余亩,涉及10个居民小组、1030户6000余人。如今,很多村民都是土地“出租方”,又是果园承包者,不但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也收获了真金白银。
“这里现在是我们企业投资壮大的着力点,也是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支撑点,但在我们入驻之初,方方面面的矛盾困扰着我们,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块绊脚石!”示范园区负责人秦宗奎说。
原来,在该园区入驻后,随着建设面积的不断扩大,各种矛盾也日益凸显。劳资关系、道路建设及使用、土地边界划分及租金等各类矛盾纠纷凸显,强揽工程、强行务工及园区设施被偷盗等现象时有发生,给园区企业发展带来极大困扰。
据秦宗奎介绍,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用水问题,园区和当地居民用的是同一水源,有村民平时用水浪费,家中无人时也不关水龙头,导致园区内苗木无水灌溉。此后,依托当地“五位一体”综合调解室为平台,问题迎刃而解。
“那时都成为了过去,如今,我们企业跟当地农户是合作关系,都实现了双赢,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我们企业也安心。”秦宗奎说。
文/图 特派记者 淦丹丹 程爱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