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味道”
传统佳节端午就要到了,在我们小镇上,粽子也陆续进入了市场,有的包装精美、有的品种稀奇,但是始终忘不了小时妈妈做出粽子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里,因为当时的物资匮乏,所以吃的东西,基本都是自己准备,从糯米、叶片等等,细到绑粽子的线,都是专门挑选的谷草。纵然炎炎烈日下,家家户户倾巢而出,我们需要找到芭蕉叶,作为包裹糯米的外衣。每到端午前夕,差不多村上的大人孩子都出动了,成群结队的,因为芭蕉叶长得高大挺拔,而且只需要中间点的叶子,不老不嫩,才是包粽子的上好材料,一般都是大人出力,小孩只是观摩整个过程,但是大家都甚是欢喜。不久,山涧中处处洋溢着此起彼伏的笑声。
采摘完芭蕉叶,便可以回家包粽子了。在我眼中,包粽子仿佛是一门艺术:先把采来的芭蕉叶沸水煮半个小时,取出来后用凉水浸泡一个小时左右,再用刀把叶柄切平了,就可以开始动手包了。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把叶子卷成一个圆锥形。满满地填上馅料,填到溢出来的样子,这样有利于后面的包裹,可以使粽子里的馅料充满整个粽子。然后按照螺旋的手法,粽叶的另一端开始慢慢的卷起来。卷到最后的样子,留一点尾巴。最后尾巴全部卷起来,用大拇指压住。最后把卷起来的那一面对折过来用谷草绑好。我家一直都是包的白粽子,所谓白粽子,就是全是糯米,大家也可以根据需要放入腊肉、花生、红枣等等。
但是现在,嫁人为妻,婆婆还是会泡糯米,包粽子,自己也会参与其中,虽然样貌不咋地,难得清闲与母亲一起包粽子,聊家常。纵然没有小时候寻芭蕉叶的开心,包粽子时好奇,看到粽子煮熟时的垂涎三尺,但也是乐在其中,开心不已。
经过几个小时的蒸煮,粽子熟了,用线裁剪出小小的圆形粽子,沾上白糖、芝麻等,软糯合适,包含着叶子的清香,整个屋子都是粽子的味道,是团圆、是家的味道,更是小时候抹不去的乡愁。
作者 车世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