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微企(八)】重庆传艺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荣昌陶”遇上互联网,小茶具装着大商机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我们吧!
以“荣昌陶”为基,用互联网“淘金”,这是重庆传艺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下称传艺记)乘全区深化“非遗”传承与发展的东风,找到的发展“商机”。2017年,该公司靠卖“荣昌陶”茶具,年销售收入近50万元,在互联网上“陶”到了一桶金。
乘势而上
公司发展如火如荼
近日,传艺记负责人李鑫将几位成都客人带到工作室,待他们到处参观时,他开始处理网上订单。
自工作室设立后,陪客人逛小镇古街、玩泥巴,成了李鑫工作的一部分。2017年年初,专注于在网上卖“荣昌陶”茶具的他,在陶宝古街成立了“传艺记”工作室。那时,安陶小镇的建设正如火如荼。李鑫敏锐地察觉到,“荣昌陶”产业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迎来新机遇。
创业要顺势而为,更要乘势而上。“游客来逛古街的同时,把玩陶器,相中了就能在网上买。”李鑫说。他的工作室就是要在“线下”顺应荣昌旅游业发展的大“势”,为“线上”卖“陶”争取更多的客源。
2017年12月31日,安陶小镇开街。陶宝古街上人山人海,李鑫在工作室里忙得不可开交。安陶小镇三天接待游客23万人次,接待收入5520万元。而传艺记三天的网上销售额也突破了3万元,挣了个盆满钵满。
“区委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坚定了我们网上卖陶器的信心。”李鑫说。2015年4月,做服装电商的李鑫看到了安富街道翻天覆地的变化,直觉告诉他,“卖‘文化’肯定比卖衣服赚钱”。“嗅”准了商机的李鑫,2016年年初打出“传千古技艺,记匠心铸魂”的口号,返乡创业,转而在网上卖“荣昌陶”茶具。
“线上”乘荣昌陶文化发展之势,公司发展得风生水起。如今,传艺记由初创时的3人团队,发展为11个人的“班底”,形成了制陶、销售、网店维护等为一体的产业链。
拜师学艺
销售渠道得到拓宽
位于板桥工业园区的区互联网创新发展中心,集聚着一群电商领域的逐梦人。3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传艺记的5名“客服”,正在电脑前紧张地忙碌。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窑公吆喝悍声远……”“客服”们在淘宝网阿里旺旺的聊天窗口,接连敲打出一连串关于“荣昌陶”的民谣,以显示荣昌陶文化根基深厚。
“卖的是‘文化’,聊的也是‘文化’。”李鑫说。经过调研,李鑫发现,用卖衣服的思路是卖不动陶器的,卖陶器,不仅需要详细介绍产品的生产全过程,还要介绍荣昌陶的渊源、特性及制陶师傅的生平。即使这样,客户一般也需要了解3-4天才会购买。这是耐性与知识面的比拼。
公司初创时,3位“合伙人”既是老板也是员工。网店“装修”不精、产品质量不高、知识层次不够……一连串的问题导致销售业绩不佳,一年下来只挣了不到5万元。
“这些问题不解决,不只是亏损的问题,更是砸了‘荣昌陶’的招牌。”李鑫说。痛定思痛,他们三人分头行动,重新学习电商。
狠抓产品质量,增长“非遗”知识,李鑫与“合伙人”李林艳一头扎进了“荣昌陶”的“大师”堆里,逐个“寻师问路”。经过不懈努力,钟鸣、向新华、肖洪等荣昌制陶大师的作品出现在传艺记的网店里。此外,两人的“荣昌陶”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没有这些大师,我们不可能翻身。”李林艳说。
“装修”精益求精,“合伙人”郭佳佳在网页展示的图片上下足了功夫。一幅幅图片在光与影之间穿梭,“荣昌陶”的精美写真,通过网络赚足了眼球。
包装凸显“文化”,传艺记为所有产品都“穿”上了定制的精美夏布“外衣”,并在包装盒内附赠安富古街的卡片,让消费者拆包裹时,眼前一亮。
与此同时,传艺记还在营销手段上动了脑筋。2017年7月起,该公司接连在京东、淘宝发起众筹活动,让还未制作出的“荣昌陶”作品成了抢手“货”。两次活动吸引了近千人关注,累计“交易”资金达20万元。
这一系列举动,让传艺记的销售额接连上涨。2017年,该公司全年销售总额近50万元,是2016年全年销售总额的10倍。
“靶向”明确
铺开全新发展蓝图
“‘千年古驿镇,一品荣昌陶’,欢迎各位来荣昌做客、品陶……”李林艳在福州参加陶艺交流时,自豪地向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工作者说。
两年前,李林艳还是制陶的“门外汉”。如今,她已是传艺记的“资深”鉴陶人。“传艺记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大师’。”李林艳说。公司初建时,她就下定了“让标有传艺记的‘荣昌陶’品牌受到消费者认可”的决心。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传艺记的“大师”之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全区网络、物流等方面的长足发展,坚定了传艺记拓展销售平台的信心。上线京东、直播卖陶……随着业绩的不断提升,该公司将全面铺开“线上”扩平台、“线下”育大师的“蓝图”。
李鑫和伙伴们希望所有的“荣昌陶”工作者能够“抱团取暖”,做响、做靓“荣昌陶”的金字招牌。他们清醒地认识到,电商平台的广泛性,决定了其产品的竞争范围是全国,而非荣昌。“‘荣昌陶’品牌做不强,传艺记不可能有影响力。”李鑫说。
记者 张飞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