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寻找宣传发布“2018巴渝工匠年度人物”】肖祥洪:把荣昌陶做得“上得厅堂 下得厨房” 3厘米高泡菜坛仍能装东西

华龙网2018-12-17 06:16

华龙网12月17日6时讯(记者 伊永军)重庆荣昌区安富镇,与广东佛山、江苏宜兴并称为中国“三大陶都”。这里出产的陶器,与广西钦州陶、江苏宜兴陶、云南建水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荣昌安陶,素有“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美誉,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美丽陶器,是一代代能工巧匠不断摸索、创新的结果,肖祥洪就是其中一位。

肖祥洪和他的荣昌陶作品。记者 伊永军 摄

走进荣昌陶大师肖祥洪的陶艺工作室,里面一件件古朴精致的陶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从“上得厅堂”的艺术鉴赏品、动植物雕塑、文房用品等,到“下得厨房”的酒瓶、茶具、饭碗、泡菜坛子等,做工精美,令人惊叹。

拇指般大小的泡菜坛你见过吗?在工作室里,一套精致的“泡菜坛”一字排开,共有9只,依次越来越小,最小的一只仅有3厘米高,而且打开盖子,里面依然可以装东西,让人啧啧称奇。

肖祥洪制作的只有人的拇指般大小的泡菜坛。记者 伊永军 摄

这套“泡菜坛”就出自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祥洪之手。他说,别看这“泡菜坛”小,揉泥、醒泥、制坯、晾晒、修坯、刻花、上釉、打磨、装窑、烧制、出窑等二十余道工序一样也不能少。这其中最难的当属拉坯,这些“泡菜坛”大多仅有成人拇指般大小,它的制作不能借助其他工具,全靠一双手小心拿捏、感受、掌控,然后再上釉、烧制等,正是在多次失败中找到了规律,肖祥洪才烧制出堪称鬼斧神工的“微陶器”。

肖祥洪出生于陶器世家,祖祖辈辈以制陶为生,他们家族从事陶器制作已达200年之久。父亲肖慈金是荣昌陶器老艺人,肖祥洪10几岁就跟随父亲学习制陶,并在传统工艺基础上既发扬传承,又不断摸索改进。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肖祥洪就特别钟爱釉色的调试和研发。

肖祥洪对荣昌陶的传承和发展重大贡献之一就是恢复了很多濒临失传的釉色。记者 伊永军 摄

荣昌陶的矿釉有上千种,但在老安陶厂倒闭以后,很多独有的釉色跟着失传了。在2005到2015年间,经过10年实验,肖祥洪成功恢复了荣昌陶的朱砂釉、金砂釉和西绿釉。

据了解,每一种釉色的恢复,都要经过成千上万次实验,每一种矿石原料的加入,都需要精确到毫克。肖祥洪说,以朱砂釉为例,现已达到樱桃红的境界,其中铁和铅的结晶能够均匀地附着在坯体上,展现出如成熟樱桃般鲜艳的朱红色。而金砂釉一直是荣昌陶独有的釉色,在其亮釉下呈现出的点点金色颗粒,阳光直射下耀眼夺目,尤为难得。

据介绍,荣昌陶兴起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时期享誉中国西南地区。1953年,荣昌陶被国家轻工部命名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荣昌也成为中国三大陶都之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荣昌陶开始大量出口,一段时期内还成为馈赠外国政要和嘉宾的重要礼品。但是,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经营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荣昌陶经历了20多年的没落,大量传统手工艺人流失。

在这个简易的工作室里,一堆堆普通的陶土经过肖祥洪的妙手,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记者 伊永军 摄

俗话说: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肖祥洪说,他从小学艺,深深体会到这一行很苦很累,要有耐心,学成很慢,而现在的很多年轻人都想“挣快钱”,觉得它收益慢,不愿学。但是,荣昌陶要发展传承,亟需大量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我这把年纪了,不知道还能再干几年?趁着还能‘折腾’,多带几个徒弟,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肖祥洪说。而这,也是其他很多立志于发扬传承荣昌陶的陶艺大师们集体的心声。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