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四十年住房变迁 百姓幸福满满

荣昌新闻网2018-12-19 10:23

交通便捷的农民新村。

工人村棚户区改造后的居民新房。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流行一时的歌曲,不仅唱出了当年许多人的心声,到如今也能勾起很多人对40年“家”的回忆。

“家”是温暖的港湾,有房才有家。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家”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平房到高楼,从“蜗居”到“安居”,从集资房到商品房,居住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居住环境从七十年代的土坯房,八十年代的老式砖房,九十年代的单位集资房,到本世纪的商品房、高档住宅小区、智慧小区。这四十年,我们不仅见证了住房条件的逐步改善,也让群众收获满满幸福。

从“居者忧其所”到“居者优其所”

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大多数老百姓一样,康红家还是土坯房。康红至今记忆犹新,一到下雨,就这儿垮一下、那儿掉一块的,每年都要修补几次,“那个年代,有个栖息之地就不错了。土房都算可以了,村里有人还住的用麦子草搭的茅草房呢!”

到八十年代,康红参加了工作,单位分了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屋子,客厅、饭厅、阳台、卧室都是这一间,空间狭窄而局促。据康红介绍,当时有住就不错了,住房共用厕所和厨房。

“那时候,电扇就算是最好的电器了。”康红说,以前走十几公里山路去看场电影,或者簇拥在单位的电视旁,都是让他们乐此不疲的事儿。

家住东邦城市广场的付家惠说,“单位的办公室外架了一台电视,每次播放都挤满了人,那是我们当时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

电视机里,不断传来“春天”的声音。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1984年,付家惠家也有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每次家里人围坐一团看电视,热闹得很,就像过节一样。”

八十年代末,商品房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词,可以说是种奢侈品、稀有品。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人们有了经济收入和存款,加之人们对物质条件的改善迫不及待。到2000年左右,不少市民从集资房搬进了商品房,住进了电梯房,有了属于自己的厕所和厨房,不再排队如厕,不再起早抢灶台。

滨港湾小区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一个临河住宅商品小区,当时很多市民向往能拥有一套。黄红的家就在这里,阳台上有假山、流水,更有绿植花卉,一片生趣盎然。黄红说,“阳台前就是濑溪河,晚上还能看到灯火辉煌的香妃塔、昌州故里的美丽夜景,生活十分惬意!”

完善住房保障 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四十年荣昌住房的巨变和故事,不仅藏在城市一栋栋商品房中,也藏在了普通的居民房中,公租房、农民新村、棚户区……也在各自诉说着住房变迁的故事,诉说着这些年来的唏嘘与欢笑,映射出改革开放带给每一个家庭的红利。

2010年春节前夕,在我区太阳浩廉租房小区里,贴春联、做年夜饭……64岁的刘祖平一家正在为过年忙碌着。这是刘祖平一家搬进荣昌区太阳浩廉租房小区过的第一个团圆年。刘祖平难掩激动,“从七十年代开始,租了20多年房子,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有种特别踏实的感觉。”

和刘祖平一样,小区里很多住户都是低保户。在搬进太阳浩廉租房小区前,不少家庭都“住无所居”,有的寄住在亲戚朋友家,有的则常年租房。辗转搬家,居无定所,是他们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住房常态。低保户刘兴全说,“现在,每个月房租20多块,出门就是菜市场,小区里绿化也好,比以前强太多了!”

为了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从2007年起,我区开始对廉租房家庭提供租金补贴。在2008年起至2014年之间,我区新增建设太阳浩、工业园、工人村等10个廉租住房项目,提供住房2629套,所有项目均已建成并投入分配使用。

在古昌镇农民新村,村民雷刚也搬进了新家。亲朋好友来串门时都竖起了大拇指,“你们这新村装扮得还漂亮呢,跟城里的小区没啥区别!”雷刚所居住的农民新村共有5栋高层房屋,住着248户村民,还规范设置了门卫安保,村民们住着也安心、舒坦。

住房的可喜变化,还发生在各大棚户区里。

永荣矿业公司职工何天碧,现居住在昌元街道工人村棚改一期安置小区,她是我区实施煤矿棚户区改造后,第一批搬迁入住新居的家庭。在此之前,何天碧家一直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的煤矿棚户区,“没有单独的洗浴空间,房屋昏暗,冬冷夏潮,生活起居很不方便。”

“直到2009年,工人村开始搞煤矿棚户区改造,只需要出几万块钱就可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2012年底,经过摇号,我们分到一套60多平方米的房子,功能齐全,住起安逸得多了!”对于全新的生活,何天碧十分感慨。

从公共澡堂到独立洗浴室,从阴暗潮湿的棚户区到干净整洁的安置小区......自2009年永荣煤矿棚户区改造启动以来,经过9年时间,新建安置住宅4766套,目前已搬迁安置居民4090户。此外,在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已经完成昌元街道、广顺街道、吴家镇等城市棚户区改造2156套。煤矿棚户区和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将帮助超过6000户居民实现自己的安居梦。

为了让农村困难群众也住上了“安心房”,我区从2010年进行农村危房改造。对C级危房进行加固维修,补贴1万元,对D级危房进行重建,每户补贴3.5万元。

今年,昌元街道的蔡明申报了D级危房改造项目。拿到3.5万元的补助资金,他立即找来施工队,拆掉了老屋,建起了新房。如今,房子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正准备进行水电安装,“感谢党和政府,我们终于有了安全的家!”

2018年以来,我区对各镇街符合危房改造政策、有危房改造意愿的农村建卡贫困户、低保户危房改造进行了全覆盖,为困难群众改造1365户农村危房。从2010年至今,改造C级危房1.78万户,D级危房1万户,已累计为2.78万户困难家庭改造危房,不让一个家庭在住房问题上“掉队”,让全区老百姓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打造宜居环境 提升市民幸福感获得感

在万灵镇尚书村,郁郁葱葱的竹林和焕然一新的“白墙黛瓦”建筑相互映衬,俨然一副美丽动人的乡村图画。2017年8月,尚书村二组启动了“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建设,投入近120万元,打造村容村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生活便捷宜居的美丽村庄。村民刘太菊说,“多亏了政府出的‘点子’,各家各户都有了自己的小花园,别人看了还以为到了郊外别墅区呢!”

打造宜居环境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在我区全面开花。昌元街道的廖辉丽对此感触颇深,“以前我都是乘坐公交车上班,现在,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散步去上班,途经公园、干净的小河,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

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这历来是老百姓的理想生活。改革开放春风沐浴下,我区城乡环境越来越美,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再到“居者乐其屋”,回首百姓的住房变迁,折射的不仅仅是居住条件的改善,更有人们不断提升的幸福感。

记者 郑光慧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