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一双巧手 一颗匠心

荣昌新闻网2018-12-20 14:48

12月14日,市总工会“2018巴渝工匠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出炉。市工艺美术大师、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棠城工匠肖祥洪作为全区唯一获此殊荣的“能工巧匠”,登上发布会的舞台,展现荣昌陶工匠制陶绝技。

“‘千年古驿镇,一品荣昌陶’,是传承千年的荣昌陶,成就了我们这些制陶工匠。”在2018巴渝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会现场,肖祥洪会心地说。

舞台上,他和女儿罗莎一起,现场和泥展示荣昌陶土的独特质感,并详细介绍荣昌陶的发展历程,讲述自己与荣昌陶的不解之缘,对荣昌陶器的挚爱溢于言表。

地地道道的荣昌人肖祥洪出生于陶器世家,其祖祖辈辈以制作陶器为生,从事陶器制作已达200年之久。父亲肖慈金是荣昌陶器老艺人,也是当时四川省陶瓷界有名的十大老艺人之一。从小受陶艺熏陶,肖祥洪对陶器制作情有独钟。

作为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荣昌陶代表传承人,肖祥洪在创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对荣昌陶的古老工艺的传承。通过不断实践,其成功恢复失传已久的荣昌陶特有釉色——朱砂釉、金砂釉和西绿釉,并创新开发了工艺陶瓷新釉种,填补了重庆陶瓷界空白。

40年醉心陶艺,肖祥洪的作品广受青睐。2014年,其创作的《螺纹钧釉花瓶》被日本东京大学博物馆收藏。2015年,其作品及论文载入全国《陶瓷画刊年度人物》;同年12月,荣获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荣昌陶‘匠人’,进一步了解荣昌陶器,热爱荣昌陶文化。”肖祥洪说。

毫厘之间 追求极致

“只能在传承中创新,才能赋予荣昌陶器更大的生机。”肖祥洪说。在不断探索中,他发现荣昌传统的“泡菜坛”审美价值和收藏价值较弱,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传统“泡菜坛”焕发新的活力。

12月12日,“一带一路”陶瓷博览中心定制的微型“泡菜坛”,在肖祥洪陶艺工作室出窑。这套“泡菜坛”最小的高2.8厘米,直径仅有2.05厘米。令人称奇的是,其内部中空,仍可装盛。9个“泡菜坛”均外形饱满、结构合理、釉色均匀,大小依次递减,几乎是同比例缩放。

微工艺,见匠心。“泡菜坛”虽小,揉泥、醒泥、制坯、晾晒、修坯、刻花、上釉、打磨、装窑、烧制、出窑等二十余道工序一样也不能少。这其中最难的当属制坯。“尝试了不止百次,不是比例不对,就是形状不够饱满。”肖洪介绍,最小的“泡菜坛”仅有成人拇指的一半大小,普通工具完全用不上,全靠一双手小心拿捏。

好不容易做出来几套,又遇到上釉、烧制等麻烦。“器形过小,不仅上釉难度高,对温度的要求也更加苛刻。”凭借一股子韧劲儿,肖洪在多次失败中找到了规律,烧制出鬼斧神工的“微”陶器。

这已不是肖祥洪第一次烧制微型“泡菜坛”。早在2015年,他入驻安陶博物馆大师院后,就开始着手挖掘传统“泡菜坛”的艺术价值。

如今,他的微型“泡菜坛”一露面,就被“嗅觉”灵敏的荣昌陶爱好者发现。每次“微”陶器刚出炉,就被四川成都、广西钦州等地的爱好者争相抢购。

求新思变 探索发展

在肖祥洪的熏陶下,打小“嫌弃”陶泥的女儿罗莎,也渐渐爱上了荣昌陶技艺。现在,她已是区职业教育中心的一名陶艺老师。

在当天出窑的陶器中,最别具一格的要数罗莎制作的“疯长的欲望”。弱化了传统荣昌陶器实用功能,这件陶器更偏向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这与肖祥洪对荣昌陶的认识有些出入。“荣昌陶从‘实用’中发展演变至今,两者应该兼顾。”肖祥洪说。

对于女儿的“离经叛道”,肖祥洪依然全力支持。女儿在制胚、刻花等工序上已渐趋成熟,但在上釉方面仍显生涩。为了帮助女儿完成作品,他手把手教授女儿“吹釉”,每个步骤要尝试10余次。

“每一种釉色的恢复,都要经过成千上万次实验,每一种矿石原料的加入,都需要精确到毫克。”肖祥洪在指导女儿创作时说。

上釉,对于肖祥洪来说,已是轻车熟路。荣昌陶的矿釉有上千种,但在老安陶厂倒闭以后,部分独有的釉色渐已失传。在2005到2015年间,经过10年实验,他成功恢复了荣昌陶的朱砂釉、金砂釉和西绿釉。

精美的陶器烧制完成,通体翠绿夹杂多种颜色渐变,让罗莎欣喜不已。在她看来,荣昌陶器本身就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

“荣昌陶的发展,要有人守望传承,也要有人开拓创新。”肖祥洪说。

记者 张飞龙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