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荣昌新闻 > 正文
千年窑火不熄 荣昌陶涅槃重生
01-11 18:47:03 来源:

▲安陶小镇 图/田鹏

2020年11月10日,第九届“大地奖”中国陶瓷创新与设计大赛获奖名单正式公布。这是业内水准极高的奖项,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位国家级、省市级工艺大师齐聚一堂。

得知来自荣昌区的荣昌陶作品斩获5个特等奖、7个一等奖和9个二等奖后,欢呼与赞誉向荣昌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梁先才奔涌而来。他抚摸着身旁不知烧制多少次才成功的作品,想起了家乡的一首民谣:“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

窑火重生

荣昌安富街道,瓦子河畔,鸦屿山上,有一座清朝陶窑,名为夏兴窑。

50多年前,梁先才在这里学艺。那30多米长的阶梯上,有十几个窑口。开窑时,汉子们光着膀子,叫着号子,将成百上千的陶器次第搬出。火红的窑火和热浪逼得年幼的梁先才睁不开眼。

这样的窑,曾布满鸦屿山。制好的陶器通过山下的瓦子河,运往大江南北。“金竹山,瓦子滩……”说的就是当时的场景。

荣昌陶以“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为特征,与江苏宜兴紫砂陶、云南建水紫陶、广西钦州坭兴桂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曾作为国礼被赠送给各国政要,还大量出口到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年产量曾高达940万件。

▲典型的传统荣昌陶作品:樱桃红朱砂釉宝珠瓶和黑红沙泡菜坛   图/荣昌陶博物馆提供

但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受市场影响,荣昌陶年产量开始逐步下滑。低迷时,其年产量不足鼎盛时期的十分之一。

严峻的现实让一位位技艺高超的荣昌陶工匠或远走他乡,或转行谋生。梁先才也放弃了荣昌陶手工技艺,只用倒模的方式生产瓦罐、酒瓶等生活用陶。

2010年,在梁先才以为荣昌陶“退场”已成定局时,他接到了原安富镇文化站(现安富街道文化服务中心)站长刘守琪的一通电话。

当时刘守琪正参与荣昌陶博物馆筹建工作,馆内设荣昌陶工作室,邀请荣昌陶老工匠免费入驻。

梁先才的第一反应是拒绝:“荣昌陶,特别是工艺陶,现在根本没有市场。”

“博物馆建成后,荣昌陶这窑火一定会再‘烧’起来。”刘守琪信心满满,他的信心源自荣昌为保护荣昌陶正在放出的一系列大招——

系统整理、保护荣昌陶文化和技艺;建成荣昌陶博物馆,创立荣昌陶工作室;出台引才育才政策,培养技艺传承人;扩大交流宣传力度,挖掘荣昌陶的新市场。

听着介绍,梁先才动心了:“行,我入驻。”

2011年,荣昌陶器制作、烧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久后,荣昌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刘守琪看着一件件精妙绝伦的荣昌陶作品抹去厚厚的尘埃,来到聚光灯下,有了自己的姓名。

和梁先才一样,钟鸣、刘吉芬等年过半百的荣昌陶老工匠也纷纷接受邀请,回到荣昌,建起工作室。他们重聚一堂,在刚落成的陶窑里,迎着火红的窑火与滚滚热浪,等待着荣昌陶的新生。

文旅相融

入驻博物馆后,梁先才单独隔出一间屋子,用来培养学徒。但消息发布出去后,却少有人前来问询。

“虽然政府补贴不少,但看不到前景,年轻人可不愿意。”梁先才一声叹息。

无论是保护还是传承荣昌陶的文化或技艺,都需要大量人力财力,单纯依靠“输血式”扶持,不但政府压力大,效果也不好。

问题如何解决?

2015年,荣昌区委、区政府提出一条解决思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激活荣昌陶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当下市场需求,开发其新价值,增强荣昌陶保护和传承的内生动力。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走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当时文化游、体验游正兴起,而荣昌陶正好具备这个发展条件。”荣昌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8年元旦,历经两年多时间精心打造的安陶小镇正式开街。

白墙灰瓦、雕窗木檐,这个明清风格的古镇集文化、旅游、产业、教育功能于一体,一经亮相便深受游客喜爱。每逢节假日,这里游人如织。

漫步在安陶小镇,沿街店铺里的荣昌陶琳琅满目,不少荣昌陶匠人正坐在店内拉胚,陶泥在他们手中旋转、成型。游客们围在一旁,或拿出手机记录下这近距离感受国家级非遗技艺的一刻,或干脆坐下,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荣昌陶。

▲游客体验荣昌陶制作 图/王全超

与此同时,荣昌区委、区政府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小镇运营,实施“文化 ”投资运营模式,组织开展多项线上线下陶文化活动,扩大荣昌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自开街以来,安陶小镇年均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拉动荣昌旅游业增收近3亿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幕拉开后,这里更是成为四川游客的旅游打卡地。

2020年8月,荣昌安陶小镇入选全国20个精品特色小镇创建典型经验案例,成为以文强旅、以旅兴文,文旅融合、共促发展的典型。

“现在我可不愁找不到徒弟。”梁先才笑道。如今他的工作室年销售额已达数百万元,陆续收下的几十名徒弟也在各大陶艺比赛中崭露头角。

截至目前,荣昌已有荣昌陶工作室100余家,陶产业从业者1万余人。

▲梁先才正在教徒弟手工拉胚 图/黎华玲

工业生产

“你们一定要到唯美陶瓷看看。”离开安陶小镇时,梁先才感慨地说,“工业陶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传统荣昌陶还无法实现的。”

驱车十多分钟,我们便来到了位于荣昌区高新区广富园区的重庆唯美陶瓷有限公司。

“目前,我们只有一条生产线在进行生产,但你不要小瞧它。”唯美陶瓷公司总经理邓兴睿介绍。

走进厂区,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只有十多名工人。生产线上数十台机器人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压制、干燥、切割、打码、包装等工序,一块块精美的瓷砖被智能叉车整齐地码放在一旁。

“这是国内首条实现全自动化的瓷砖生产线,总长2000多米,每个环节都可通过手机进行监控。”邓兴睿说,“自2017年投入运营后,它已给我们带来10多亿元产值。”

▲重庆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全自动化瓷砖生产线 图/龙宣辰

谈到为何选择荣昌,邓兴睿笑道:“这都是陶做的‘媒’呀。”

2012年,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这家规模位居国内前三的建筑陶瓷制造公司有意在西部建厂,邓兴睿带领团队来荣昌考察。

荣昌招商部门对陶文化及陶瓷行业的了解,“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等招商服务办法,让邓兴睿团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切与安心。

2014年1月5日,广东唯美陶瓷公司决定投资30亿元,在荣昌修建其西部唯一的生产基地,并设立了重庆子公司负责运营。

这场成功的“相亲”,也带来了活化利用荣昌陶的另一个方法——发展工业陶。

恰逢国家正大力推进以陶瓷为主的新材料发展,陶瓷行业布局也逐渐从中东部向西部转移。重庆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受到众多陶瓷企业青睐。

“为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我们可是下了狠功夫。”荣昌区招商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荣昌大力提高招商引资服务质量和优惠力度,引入37家高端陶瓷企业,包括多家全国排名前十的陶瓷企业和攻关精密轴承、人造骨关节等产品的特种陶瓷企业,投资总额超过100亿元。

工业陶成为驱动荣昌发展,做大荣昌陶名片的另一重要助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荣昌高新区广富园区获批成为重庆市唯一的陶瓷产业园。

2019年,荣昌成功举办2019重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论坛,论坛上签订的海内外合同总金额达323.3亿元。同年实现规模以上陶瓷工业产值83亿元,占全区GDP的18%以上。2020年11月9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更是授予荣昌“中国西部陶瓷之都”的称号。

千年窑火不熄。从兴盛到衰落,从沉寂到崛起,荣昌陶穿越千年历史长河,拥抱时代变革,涅槃重生。

梁先才有时会回到夏兴古窑,这里已成为一处历史遗迹,没有了逼人的火光与热浪,但它的窑洞中却长出了新草,在鸦屿山上,迎风生长。

▲夏兴古窑 图/龙宣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