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重庆)从0到2000的故事
六月二十八日,上午十点,第2000班中欧班列(重庆),从沙坪坝团结村中心站驶出。记者 齐岚森 摄
6月28日上午10点,团结村铁路口岸。汽笛声响起,约20秒后,一趟中欧班列(重庆)从这里缓缓开出,向德国杜伊斯堡驶去。
“它与以往不同,因为这是第2000班,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班次;它与以往也相同,因为每一趟班列,都承载着重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与决心。”市物流办常务副主任杨丽琼感慨到。
杨丽琼的话不无道理。重庆不靠海、不沿边,身居内陆腹地,中欧班列(重庆)便是其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构建物流枢纽的核心之一。8年时间里,中欧班列(重庆)从无到有,几乎每一次重要“突破”,都对重庆对外开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
零的突破 国际铁路大通道由此诞生
中欧班列(重庆),因产业而兴。
2009年,惠普等笔记本电脑品牌的生产基地落户重庆,重庆成为全球主要的笔记本生产基地之一。但这也对重庆的物流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有一条比海运快、比空运便宜,方便其销往欧洲的物流路线。那一年,惠普高层与重庆方面会面,大家拿着地图,大致画了一条从重庆至德国的铁路路线,至此,中欧班列(重庆)有了最初的“雏形”。
2010年11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联合签署了便捷通关协议,重庆出口货物,通过新疆阿拉山口出关,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只进行一次海关检查,便可以运往荷兰、德国,这也为中欧班列(重庆)的诞生,打下坚定的基础。
经过多次测试后,2011年1月28日,中欧班列(重庆)开出了首趟俄罗斯切尔克斯克的班列;3月19日,中欧班列(重庆)首次进行全程运行,运载着惠普电子产品的列车,从重庆团结村始发,历经16天,最终顺利抵达德国杜伊斯堡。
至此,一条从内陆直达欧洲腹地,铁路版的“丝绸之路”由此诞生。重庆也由此,打通了一条区别于沿海城市的国际铁路物流大通道,对外开放的脚步得以加快。
同时,这条铁路也催生了众多中欧班列。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有38个城市开行中欧班列,全年开行3673列,同比增长116%,超过过去6年的总和,到达欧洲13个国家36个城市,较2016年新增5个国家23个城市。
开行回程班列 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中欧班列(重庆)刚开通时,开行班列增长速度并不快。据统计,截至到2013年2月,该班列开行数量仅有50余班,而且全是去程班列。这一现象,也意味着缺乏竞争力。
一来,当时中欧班列(重庆)的运价比海运要高出一倍多,货物大多是需要计算“时间成本”的高价值电子产品,其他货源难以组织;二来,因为没有回程班列,中欧班列(重庆)欧洲的集装箱只能通过海运空箱运回国内,增加了运价成本,又浪费资源。所以组织回程货源和开行回程班列,让集装箱“有去有回”,成为其降低运价,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经过多方努力,2013年3月18日,首趟中欧班列(重庆)回程班列顺利抵达团结村中心站,这趟班列全程运行17天,共41个集装箱,主要货物为长安福特公司的汽车零部件,单箱最大货值约35万欧元,专列总货值630万欧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首趟返程班列的顺利开行,不仅提升了中欧班列(重庆)的竞争力,也提升了重庆的竞争力。“回程班列只要持续常态化开行,有利于重庆成为欧洲对华贸易的分拨中心,为重庆在新一轮的产业引进中提供有利条件。”这位人士举例说,单以汽车产业看,回程班列的开行就极有利于重庆汽车工业依托欧洲汽车工业做大做强。
事实的确如此。
如今,中欧班列(重庆)去回程班列比例约为1.4:1,竞争力大幅提高。中欧班列(重庆)品牌也获得众多客户的认可,去年进出口总货值占全国中欧班列的35%便是最好的证明。同时,如得斯威、网易考拉等企业也将重庆作为整个西部地区的集散分拨中心。重庆已成为多数企业实施中国西部战略时,重要的布局选择点之一。
后谷咖啡专列 助推重庆产业发展的缩影
去年11月,重庆咖啡交易中心宣布,其现货交易额突破12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重庆并非咖啡原产地,能够有此成绩,要得益于中欧班列(重庆)。
早在2015年渝洽会期间,后谷咖啡方面便与重庆洽谈合作,希望能够通过中欧班列(重庆)运输咖啡豆至欧洲。这是一场明显的双赢交易。一来,通过中欧班列(重庆),后谷咖啡的产品运至欧洲,要比传统海运节约三分之二的时间;二来,中欧班列(重庆)也获得了大量的货源。于是,在当年7月,中欧班列(重庆)后谷咖啡正式发出。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重庆发展咖啡产业的重要契机,也是重庆发展咖啡产业的第一步。
“重庆没有生产咖啡原料的‘金凤凰’,却有中欧班列(重庆)这棵发展咖啡产业的‘梧桐树’。”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副会长胡路称,美国纽约、英国伦敦、德国汉堡都不生产咖啡,但它们都是世界较大的咖啡集散中心。与它们一样,重庆也具有成为世界较大的咖啡集散中心的条件:区位优势明显、金融发达、人才济济。
2016年,借后谷咖啡与中欧班列(重庆)合作的契机,重庆成立了咖啡交易中心,咖啡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
而这只是中欧班列(重庆)助推产业聚集的一次缩影。如今,重庆已有不少“新生”产业与中欧班列(重庆)关系紧密,如跨境电商、整车进口等。中欧班列(重庆)已成为众多“新”产业落户重庆的催化剂。
联动“南向通道” 助推重庆国际中转贸易
就中欧班列(重庆)自身而言,有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便是其贸易双方所在地多为重庆—欧洲或中国—欧洲,这意味着,仅凭中欧班列(重庆)自身,很难进行国际中转贸易。
但国际中转贸易,却是重庆对外开放的重要一环。“重庆要成为国际物流枢纽,需要有更多的国际中转贸易来支持。”中新南向通道(重庆)物流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像新加坡、香港、伦敦、鹿特丹等地,都是国际著名的中转地,拥有数量很大的转口贸易。通过转口贸易,这些区域拥有了庞大的转口贸易产业链不说,还推动了当地金融、交通、电讯等行业的发展。
为此,中欧班列(重庆)与南向通道间,进行了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
今年4月20日,一批来自越南的电子产品,经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运抵重庆,在团结村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完成国际物流中转,然后搭乘中欧班列(重庆)运往欧洲。这不仅是重庆完成首次铁海联运国际物流中转,也是两条国际大通道首次实现无缝衔接。
不难想象,借助这次测试,重庆将进一步推动欧洲-重庆-广西-东南亚的国际中转业务。同时,重庆已拥有“东南西北”四向国际物流大通道,几乎覆盖所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此次联动,也为未来组织更多的国际中转贸易提供了案例与经验。(记者 杨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