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人的西迁故事”系列活动之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展在重庆医科大学举行
11月22日,由复旦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和上医校友会共同举办的“情牵沪渝 爱国奋斗——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展”在重庆医科大学缙云校区揭幕。
人重医人胸怀大局勇于担当、扎根重庆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也是广大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奋斗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更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的宝贵资源。重医将与复旦大学及上海医学院紧密合作,开展西迁口述史研究、校史书籍编写、新校史馆建设等系列工作,把“西迁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扬光大,激励广大师生继续开拓进取、奋发有为,为医学教育事业、健康中国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立新功。
桂永浩表示,“西迁”是一段历史记忆,“西迁精神”是凝练了的爱国奋斗历史积淀。他引用上医创始人颜福庆先生所倡导的—— “人生意义何在乎?为人群服务。服务价值何在乎?为人群灭除病苦。”并指出, 时年29岁的裴润方老校友,在抽调重庆医学院工作的个人情况调查表“尚有哪些具体困难需要组织帮助解决”一栏中写道“无任何问题”,这种掷地有声的回答,生动诠释了“正谊明道”的上医院训内涵,也把激扬的青春与祖国的召唤紧密融汇在了一起。他强调,今后两校应更加珍惜血脉相连的亲缘关系,共同用好历史这本“教科书”,讲好上医人在重庆“为人群服务”的生动故事;通过在沪渝两地定期召开学术文化论坛、扩大师生交流数量和范围、共同举办展览等形式,在交流中加深认识,在合作中厚植两校情谊。
马岱良对此次展览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展讲述了历史大故事,诠释了家国大情怀,展现出现实大意义,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重庆市委“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号召的有力行动,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生动的课堂。
桂永浩、马岱良、刘宴兵、周红玲、李波、陈蓉、黄爱龙共同为人文历史展揭幕。
揭幕仪式前,桂永浩与上医赴渝老校友进行了亲切交谈。揭幕仪式后,与会领导和嘉宾共同参观了展览。80余名退休老专家老教授在展览现场共话西迁故事,回忆当年在重医艰苦奋斗的岁月,并与参观展览的同学交流,分享西迁故事与医学经验。
16岁便从上海来渝的邵大保谈到,1958年,他坐了7天的船来到重庆,当年的条件十分艰难。改革开放40年来,重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医的精神在重医也传承了下来,如今的老师和学生做事情十分严谨认真,这与上医的传统和精神是有关系的。
展览现场,除了参观的人群,还有一群医学生志愿者。他们表示,身为医学生,应当更多地了解医学史,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做好医学事业的接班人。
本次医学人文历史展以近代中国医学发展历程中的大事件为主线,涵盖了“医学竞新”“育才济世”“医者仁心”“烽火弦歌”等多个版块,从“近代西医东渐”“近代中国医学教育进展” “近代中国医学人文精神”“解放区的医学卫生事业发展” “抗战中上医内迁重庆办学”“解放后上医西迁创建重医”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再现了近代医学的发展脉络。
其中书籍、证书、住院单、成绩单、奖章等各类展品百余件,系统展现了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发展史,勾勒出医学发展中的社会变迁,展品背后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紧密交织、互为渗透。
除了展现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发展历程外,此次展览特别增加了上海医学院抗战时期内迁和新中国成立后分迁创建重医的珍贵历史资料。上海医学院400余名教职工西迁重庆,扎根山城,为祖国西南地区医疗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对爱国奋斗“西迁精神”的精彩诠释。
在近代中国医学人文历史展参观结束之后,与会领导们赴歌乐山实地考察了上医1940-1946年因抗战内迁重庆的办学旧址,并由李波及当地文史专家廖庆渝结合教室、宿舍、附属医院等旧址情况进行了现场讲解。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参会各方还就如何加强办学旧址保护,更好发挥其育人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讨。
当天上午,桂永浩受邀出席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和重庆医科大学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临床医学教育高峰论坛并作题为“新时代下构建医学人文教育新格局”的主旨报告。
责编:陶渝 编辑:范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