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图书馆:从无到有 读者阅读生活更加便利快捷
山洞街道24小时城市书房,市民正在看书。
上世纪80年代,市民在图书馆借书。
上世纪80年代,星期日讲座。
在文化氛围厚重的沙坪坝,人们对看书有一种特别的情怀。时至今日,到图书馆或者书店看书仍成为不少人喜欢的阅读方式。
走进沙坪坝区图书馆,有在座位上静静看书的,有在书架前浏览挑选的,有在自助借还机借还图书的,安静这个词贯穿了整个图书馆。
区图书馆副馆长喻华介绍,在改革开放8年后的1986年6月,沙坪坝区图书馆正式建成开馆,馆舍面积只有2000余平方米。建馆初期,沙坪坝图书馆只有外借部、少儿借阅室、报刊阅览室、自修室等4个服务窗口,一年接待读者仅万余人。但沙坪坝图书馆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依旧推出了“星期日讲座”等优秀服务品牌,被喻为“没有围墙的大学”。2001年沙坪坝图书馆新馆在原址重建,馆舍面积达到7000平方米,成为一座为普通市民免费服务的开放式、多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公共图书馆,目前文献总量超过90万册,年接待读者已超百万。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图书馆从无到有,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其中,最大的变化要数借阅方式的变化。”喻华介绍说,开馆初期,借还图书是纯手工、封闭式的,“最早读者来借书是看不到书的,进馆后先在书柜里找到索书卡,然后凭卡号让工作人员去找书。还书时,工作人员凭读者的借书证号,找到借书卡,对照读者归还的书,把这个卡抽掉,放回书袋。随着科技的发展,区图书馆也实施了数字化建设,实现自助式借阅,读者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种电子终端就可下载阅读图书、享受服务。”
对此,今年62岁的居民杨芝明深有感触。家住图书馆附近的杨芝明爱好看书,平时一有空便喜欢到图书馆转转。杨芝明回忆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图书馆借书还书的手续十分繁琐,很不方便,有时候借一本书要等半个小时左右。如今,他只需到馆内的电脑上,点下鼠标,即可快速查找到书籍所摆放的位置,然后进去找到书给工作人员一扫就完成借书过程,前后花费不到三分钟。
“除了借书还书速度快,我区还实现了区域内图书通借通还,满足市民就近阅读的需求。”喻华介绍,1986年沙区只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1个区级公共图书馆,5个24小时城市书房、26个街镇分馆、7个社会分馆、30个集体外借点、100余个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共同构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