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重庆石柱:深山养蜂人和他的“甜蜜工程”

人民网-重庆频道王嫚 黄亚辉2018-05-16 07:37

岁月的轮替,往往给勤劳的付出最大的回馈。两天的雨水滋润让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的大山里花开万朵,蜜蜂们一年的采蜜“工作”拉开序幕,深山养蜂人杨朝武的“甜蜜工程”也由此开工。

冒雨在山中探寻,隐匿的“甜蜜工厂”才方见“真容”。杨朝武用大半辈子经营他的养蜂事业,靠着蜜糖,维系着一家人的生活、拉扯三个孩子上学,完成了脱贫的转变。同时,也用最传统的技艺,把大自然最引以为傲的甘甜味觉体验传递到天南海北。

从杨朝武家往外看,一片青翠。谭华祥 摄

藏匿在深山里的“甜蜜工厂”

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田坝组组长聂国发是此次探寻之旅的“向导”,旅程开始,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山说道:“看到没?他家就住在那里。”顺着聂国发的手指方向,浑黄湍急的龙河水奔流向下,河岸上方的两座高山在遥相呼应之间,便将隐匿“甜蜜工厂”的那座青山山头拱“手”托抬。

“他家的蜂蜜品质肯定好,你看自然环境,蜜蜂采的花粉全是最好的谷子花粉,没有一点添加剂。老杨是个细致的人,一铲一铲地把蜜糖舀出来,弓下身子把糖酿成蜜,那手法,没有个把十年的功夫和经验,可拿不住。”聂国发迈步在泥泞的山路上,讲述着他和老相识杨朝武的故事,“老杨的蜜糖,入口没一点点沙涩,舌尖一润,就化成糖浆,直往人的嗓子里钻,老杨的蜂蜜卖的好,你只要吃一口,绝对忘不掉。”

“老杨的蜜既然卖的那么好,为什么还是贫困户呢?”随行人的一句话,将聂国发的思绪从回忆中硬拉回来,聂国发张了张嘴,似乎有一肚子的话,却只留下一句“下面的路要难走了。”

聂国发突然沉默带来的尴尬没有持续太久,因为脚下的路实在让人叫苦不迭。循着搭石,趟过了龙河,剩下的路更加窄小,仅能容纳两脚并立的宽度,旁边还有被暴雨搅和的淤泥,一不留神,半个腿就没了进去,溅一身黄泥。

“看见那个脚印没有,老杨今天肯定下山了。”聂国发指着地上一个深陷入泥土的脚印说道。众人不解,只有聂国发自言自语道:“这条路顺着上去,也只有他一家人了,快到了。”

越过一个陡峭的山坡,突然豁然开朗,一条小路,蜿蜒曲向一户人家,小路两旁散落着三间房屋,里面堆放着各种农具,挨着山的一侧,零散却又整齐的码放着几十个圆筒蜂箱,小路尽头,就是杨朝武的家。

养蜂人杨朝武。谭华祥 摄

23年养蜂 拉扯3个孩子一个家

杨朝武坐在门前的长条板凳上,妻子依着墙,正在收拾手头上的杂活。

“老杨,今天下山了吧?”聂国发笑嘻嘻地问道。

“对啊,这不才从县里学习回来,家里的日用品不多了,下山去置办一点。”杨朝武是一个普通的农家人,个子不高,精瘦,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细纹,膝盖处的破洞,用补丁齐整的遮盖,显示出常年累月劳作带来的痕迹。

杨朝武搬来如今的地方已经有23年,为了孩子们上学方便,从后一个山顶,搬到了这个山麓。23年过去了,三个孩子里最小的孩子也已经读了高中。连绵不断的高山群落,没有阻碍孩子们上学的渴望,却将这家人的生活拉到了贫困线以下。

“供养孩子们读书,是让我家最大的经济支出。”杨朝武站起身来,指了指两边的大山,说道:“但我无怨无悔,只有他们走出去,学到了知识,命运才能改变。”争气的孩子们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以优秀的成绩,挥手向大山告别。杨朝武掰着手指头算了笔账:“大女儿出嫁,两个儿子一个读高中,一个读职高,一年下来,学费、生活费起码要几万,开销大啊。”

杨朝武的妻子接过话头:“孩子们的开销太大了,这些年,我们做过很多事情,养蜂是主业,孩子他爸也去打零工补贴家用。不过苦日子到头了,今年,我们扩大了养蜂规模,政府又给我们在县城安置了新房,脱贫是没什么问题的。”

杨朝武忙着分蜂。谭华祥 摄

古法养蜂的坚守与执着

蜂蜜是杨朝武这个憨厚农家汉的自信与骄傲,他对自己的养蜂方法十分推崇,闲暇时间,他总喜欢用粗糙的双手触碰木桶的纹理,蹲成和蜂桶平齐,眼珠细致地扫描着每一寸木纹,他坚信,他的劳作能带给人们幸福和甜蜜。

说话间,他搬出自家的养蜂桶,展示他的古法养蜂。养蜂的工具呈圆筒状,上面盖一个圆锥形、似斗笠的竹篾。“这种桶养蜂,是最传统的方法,基本能杜绝给蜜蜂喂糖,保证所有蜂蜜是由天然花粉酿造。”

无添加的古法酿蜜,让口感、品质、营养有机结合,所以杨朝武的蜂蜜卖得好,预订的客户络绎不绝。顾客的点头是对杨朝武最大的肯定,只要有人需要蜂蜜,哪怕一斤,他都背上背篓,来回行走半日,将蜜送到人家手里,下山路途艰难,可杨朝武却不敢有丝毫大意“背上有蜂蜜,可不敢摔跤。”

杨朝武获得蜜蜂培训班的结业证书。谭华祥 摄

将“甜蜜工程”进行到底

尽管杨朝武在送蜜路途上不敢摔跤,但在养蜂道路上,却栽过不少跟头。

2014年,杨朝武种了一些烤烟,没有经验的他,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打理烤烟上,没成想,一群山里的野蜂因为“争地盘”,把杨朝武养的蜜蜂咬死了7、8群,还将蜜蜂采集的蜜糖吃光抹尽,这让杨朝武损失了近万元。

在烤烟田里辛苦了一季,算是白忙活了,杨朝武和妻子再不甘心,第二年,两口子放弃了种烤烟,全心守着蜂箱,守着蜜糖。

熬过了野蜂侵扰,却没有躲过天降寒霜,2017开始,杨朝武开始大规模养蜂。冬季来临,陡然下降的气温,又给了脆弱的蜂群一次重磅打击,4桶蜜蜂被寒流冻死,但这次,政府的撑腰,让杨朝武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原来,当地政府为了扶持贫困户产业脱贫,给贫困户的产业买了保险,贫困户们不掏一分钱,就能规避风险。杨朝武的蜜蜂群遭受寒流,第二天保险公司就来统计损失,一周内,就将损失费2000元交到了杨朝武手里。

政府的扶持,给杨朝武吃了一个“定心丸”,于是,他决定再次扩大养蜂规模,但苦于拿不出本钱,这时,政府又为养蜂产业提供了进一步的政策支持,650元一群蜜蜂,养蜂户拿50元,政府补助600元,杨朝武一口气买了20群。

随着养蜂规模的扩大,杨朝武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支撑,于是,他去县上参加政府组织的养蜂培训班。“我学习了如何喂养蜜蜂、药物祛除害虫、鉴别花粉是否有毒,专家教了我好多东西,现在养蜂更有信心了。”

养蜂,一年到头都要忙碌,尤其是4——6月份,分蜂、打扫、管理等一系列琐事让杨朝武夫妇起早贪黑地操劳,也正是他们的坚持和勤劳,让日子像蜂蜜一样越来越甜,他们对蜂蜜品质的执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这座深山里的“甜蜜工厂”向四面八方散发着醇香。

山里的雨和夜来的快,杨朝武两口子拾掇好蜂桶后,站在屋檐下聊天,杨朝武悄悄对妻子说:“搬下去了,这深山养蜂还是要继续的。”妻子“嗯”了一声,两口子一起笑了,笑得很甜。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