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敬一丹:最好的人生,在年龄之外

07-11 20:30/铜梁区新闻中心

你还记得,上一次拿起笔来写信,是什么时候?你的抽屉里,是否也藏着一封值得纪念的信?

慢下来

上周,在南锣鼓巷的一家手工作坊里,有书的工作人员见到了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

生活中的她优雅、随和,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年轻。

在拍摄空镜的过程中,敬一丹从远方走向镜头,步子轻快。负责摄像的同事示意敬一丹可以走慢一些。

敬一丹接过话茬道:“你得有一个理由让我慢下来,你要这儿摆的都是书,我就能慢下来。”

一瞬间,把自己和现场所有工作人员逗得笑声不止。

“看《焦点访谈》,大家以为我不会笑了。”敬一丹自我打趣道。

退休后的敬一丹,开始变得怀旧。

退休的三年,她出了三本书,都是有关回望过去的日子。

在即将与读者见面的《那年 那信》里,敬一丹用一封封信中信,回望了她的一家人曾走过的路,包括她的少年时代。

“怀旧,是一种珍视,是一种不愿忘却的态度。”敬一丹如是说。

从镜头前的口语表达,到写作时的书面表达,敬一丹收获了另一种满足。

当她坐在电脑前打字,女儿曾好心提醒:“你电脑都该换一下了,太慢了!”

但敬一丹恰好享受这种慢:

“电脑的慢,跟我脑子的慢正好同步。我打字也很慢,思索的过程也很慢,其实这种慢是一种思索、一种沉淀。”

敬一丹的“慢”,让我想到木心在诗歌《从前慢》里所写: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在网络交流变得如此便捷的时代,你是否也怀念那份“从前慢”,怀念那些落在笔尖上的纸短情长?

敬一丹坦言,自己最希望收到的信是来自于女儿的。尽管,现在80后、90后都不怎么写信了,但敬一丹还是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收到女儿用笔写的一封信。

“有的时候,她会在我生日给我一张明信片,是手写的,有她的笔迹、她的气息。

凡是她用手写的明信片,我都保留着,放在家里每一天都能看到的地方。”

父母的情书

在敬一丹很小的时候,看到家里的床底下有一个木箱,木箱里收藏着爸爸写给妈妈的信。

信上的字都是连笔,年幼的敬一丹那时还看不懂这些信,但她却隐隐觉得,这些信是重要的。

事实上,它们就是敬爸爸、敬妈妈最初的情书。其中一封信是这样写的:

殿云同志:

我已写好了草稿(恋爱申请书),你看看,请签名盖章后,交支部为盼。

此致

握手

敬敏嵩

1961年5月5日

这是五十年代的表白,五十年代的情书。如今看起来,它离我们又远,又近。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浪漫,每个年代也有每个年代自己的故事。

2011年,敬一丹干了件采访父亲的事。她在一封信里附带了采访提纲,说:爸,我给你来一个《焦点访谈》吧!

信里,她问了父亲许多她不曾知道的问题:

你小时候在哪上的学?

你上学的时候最喜欢上什么课?

你本来学医的,为什么不学了?

我的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

……

今天的敬一丹仍深深庆幸,“幸好那时我采访了我爸,如果再晚采访,可能他,忘了……”

说到父亲,敬一丹的眼眶红了,声音也变得哽咽。她知道,父母的记忆力正变得越来越模糊……

主持了20年《焦点访谈》、16年《感动中国》,敬一丹采访过无数人,而她说,最让自己有满足感的采访,是采访自己的父母。

就在有书专访敬一丹的当天下午,敬一丹还要赶往医院看望正在接受治疗的母亲。

尽管,敬一丹是个热爱东走西走的人,退休后的她还到过南北极,但是当我问她近期有什么样的旅行计划时,敬一丹说:

“近期,我要克制自己的旅行计划。毕竟,我的父母都已经年迈了,我要留出更多的时间来陪伴他们。”

“我怕我忘了”

克制自己,是敬一丹从13岁那年冬天告别童年后学会的一件事。

那是1968年11月25日,白天还去学校报道的敬一丹,回到家,却看到了令她至今还震惊的一幕——

当时家里正在遭受搜查,搜查的人中有妈妈的同事,敬一丹猜想,是妈妈出事了。

屈辱、无助的敬一丹开始写信,向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亲戚们发问:家里今天被搜查了,这是为什么?

此刻,邮筒成了我的希望,我一封接一封,向邮筒里发了一摞信,向这个冬天发出一摞问号。

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一天,生性开朗的敬一丹开始变得谨慎、收敛,失去安全感,从前烂漫的性格不再存在了。

从那一天起,她告别了童年:

“人家都说人是一点点长大的,但是我是在1968年11月25日那天一下子长大的。”

如今,敬一丹在给女儿的信中,记录下这些带着疼痛记忆的往事,是因为,她害怕女儿不知道来路,她也害怕自己有一天老了,忘了。

“就像我父母慢慢忘掉很多事一样,如果我忘了,我不是白走这些路了吗?我不是白付出这些代价了吗?”

失去安全感,就是敬一丹所付出的代价之一。

她总会担心,一个东西没有了,以后怎么办?一个文件没有备份,将来怎么办?

当她可以用上洗头膏洗头,而不是碱或肥皂时,她仍会克制自己,以至于偶尔还要用一下碱或肥皂,生怕以后如果没有钱去买八分钱一个的洗头膏,怎么办?

因此,克制自己,渗透在敬一丹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成了她性格中挥之不去的一部分。

崔永元曾在《实话实说》的节目中鼓动现场观众炮轰主持人,其中一位观众调侃道:

“敬一丹女士,您有道德感召力,但可能没有什么票房号召力。您是不是太完美了,离我们有点儿远,您像崔永元一样有点儿缺点多好!”

对此,敬一丹在接受有书的采访中坦承:

“其实,我理解的他们说这话的意思是,你要有点个性就好了。我之所以没有表现出这种鲜明个性,可能和我一向的克制有关。

这也是由于自己的性格带来的,我就一向克制。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克制,这种性情使得我在屏幕前的表达也是克制的。”

在采访结束后,工作人员又为敬一丹安排了做手工书的拍摄环节。我注意到,敬一丹在使用纸张的时候特别小心,还不时小声自语道:

“我特别害怕把那纸给浪费了,我平常写字都用双面纸。”

这样一个克制自己的敬一丹,其实也蛮可贵、可爱的呢!

Q&A

有书君:如果给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会写什么?

敬一丹:我可能会趁着自己现在还清醒、还健康,给那个时候的自己一些忠告,提醒自己保持一种状态,不要有到了老年以后容易出现的一些情景。

有书君:听说您也曾经历过自卑,如何从自卑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可否分享一些您的经验?

敬一丹:当我在大学刚刚留校当老师时自卑,是因为我缺乏积累,当我到了电视台,有了积累,再回到讲台的时候,我就很享受讲台了,就不再有那种初当教师的自卑感。

其实,有自卑感不一定是一种坏事。我想,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有某个阶段是有自卑感的。有自卑感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有时候,有了这样的自卑感,是自己成长的一个契机。

有书君:您是如何做到不在意年龄的?

敬一丹:其实有一段时间我还一度有点在意年龄,做电视节目总归要在意自己形象吧。有一次,我就对着镜子说:“哎哟,都有皱纹了。”然后,我妈就对我说了一句话:“少有少的美,老有老的美。”

当时我妈妈说了这句话,影响了我很多年,使得我不太在意年龄,不太在意外在的形象,其实这就有了更多的从容。

有书君:对于当下不少年轻人已经开始中年危机、佛系养生,您如何看待?

敬一丹:这是个性,不仅仅和年龄相关。你看,有的人二十多岁,就很安静;有的人到80岁了,还每天都想着变化。

有的时候,我在心里对年轻人的那种安静是有敬意的。每当我采访有成就的年轻工匠时,我对TA的那种安静都特别好奇。

但同时,对一些上了年纪、每天都在想着变化、充满活力的人,我内心也会有一种敬意。比如,我听到一个比我还年长的女性说:“我的性格就是属于那种七十岁还想搬家、八十岁还想离婚的人。”

有书君:在教育孩子上,您有什么样的心得?

敬一丹:给孩子空间吧。我和我女儿从小的交往就是,我一直在给她空间,我最常跟她说的一句话就是:你自己决定。

自己决定,慢慢也就成了她的一种惯性,以至于她慢慢长大以后,什么事都自己决定,最后就不跟我商量的时候,我还稍稍有一点失落,你怎么都不跟我商量了呢?

当她长大以后,她的人生大事都是自己决定的。其实,这不就是我想要的吗?当她自己决定的时候,她就是在成长;当她自己决定的时候,她就获得了真正的独立。

有书君:现在您还跟小时候一样喜欢电影吗?

敬一丹:我现在还是很喜欢,看电影的选择很多了,看电影变得很享受。我上一部看的电影是纪录片《二十二》,接下来我准备看的电影是姜文的电影和崔永元的电影。我不知道这电影将呈现出怎样的精彩,我想看,是因为这两位主创都是我喜欢的,我想看看我喜欢的电影人的作品将会是怎样?

(来源:有书共读,编辑 郑忠巧)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编辑:综合新闻编辑部 ]
分享到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