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潼南:让乡村文化生活美起来

潼南日报2018-05-16 11:08

▲流动书吧走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全媒体记者陈靖摄

文化下乡文艺演出。全媒体记者陈靖摄

满眼的绿色植物、清新的空气、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水、齐备的文体设施设备……村民们都说,我区乡村面貌大变样,这得益于全区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目前,我区已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突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广泛发动群众、突出典型示范引领,大力推广建设公共文化服务“1 4”、农村书屋、广播村村通,有力强化了农村民风家风乡风建设,让村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

政府出钱买公共服务群众免费享文化大餐

戏曲、小品、评书、相声……利用群众熟知的表演形式,旧瓶装新酒,散发新时代的气息。“流转土地为啥好、科学种田去找谁、为啥要懂法,这些新政策、新知识只要看一下文艺活动就晓得。”田家镇罗汉村老人唐长坤对记者说。“现在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这些节目不但好看,还免费,政府真为咱老百姓着想!”

“以前看文艺演出要赶车到镇上,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而且都选在农闲时间,既不耽误农活,又能看到好节目,大家都高兴。”柏梓镇樊家村村民李和平高兴地说。

“组织文化下乡活动时,我们发现有时上面送的节目,群众不一定爱看。”区文化委文化科科长唐玉蓉说,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不仅要引进专业团队,更要买到基层群众爱看的节目,这样才能实现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配送。群众喜欢看什么节目,我们的“剧团”就演什么节目。

2015年以来,我区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1 4”项目,设立了项目补助资金,经费来源于每年中央、市、区按比例安排给各行政村的农村文艺演出及体育活动的补助资金,不足部分由区财政统筹解决,其中农村公共文化演出每场补贴1000元,城区广场演出每场补贴3000元。

此外,区财政集中采购,为演出团队配备了幕布、音响、耳麦等演出设施设备;将政府采购公共演出纳入镇街工作年度考核,鼓励各镇街建立文艺演出专项资金;同时注重将文化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将村(社区)的演出时间集中在农闲及节假日,地点选择在便于群众集中观看且相对固定的场所,有效保障了演出质量和效果。

近年来,我区面向民间文艺演出团队购买演出4246场,其中为农村演出3934场、为城区广场演出312场,购买的演出每季度在全区281个行政村各演出1场,每周在2个城区广场各演出1场,把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彩节目配送到城乡居民身边,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衡化、便捷化水平。

每个书屋都是一个文化平台

“自从村里有了农家书屋,不仅让我的观念转变了,我还学到了很多蔬菜粮食种植新技术。”正在卧佛镇独田村农家书屋借书的一位村民说。

他家在村里流转土地120多亩,以前只种一些应季蔬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农家书屋里看到了西瓜种植技术,就按照上面的方法试种了20亩,没想到效果很好,去年,仅西瓜的纯收入就有5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其他村民也纷纷扩大蔬菜种植规模,走上了致富之路。

“我们村的书屋主要以致富、种植、养殖、医疗保健等方面的书籍为主,也有部分历史、地理、小说之类的。每年还有不同种类的新书送过来,这些书架都快不够放了。”百花村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一边给记者介绍,一边将书架上的书摆整齐,“我每天早上9:00就来书屋把门打开,把这些书摆放整齐,一般9:30左右就有人来借书了。”

“农家书屋是广大村民重要的精神食粮来源,我们也在尽最大努力将农家书屋利用起来,使其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只有广大村民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信息知道得更多了,创业的劲头才会更大,生活条件也才会得到改善。”该镇文化站负责人介绍说,为更好地发挥书屋作用,该镇在每个书屋都配备了一名图书管理员,每天按时开放书屋,并做好相关借阅记录,并定期对图书管理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图书管理能力。

这是我区文化平台的缩影。截至目前,我区通过中央补贴、区级配套、社会筹资等方式,先后共投入千万余元,建成22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38个行政村农家书屋、66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31个图书室、130户文化中心户,实现了全区各镇街、行政村、社区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全覆盖,每年接待各类读者62万余人次,外借图书杂志58万余册次,受益人群达100万余人次,进一步夯实了文化阵地,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食粮。

“小广播”构建宣传“大阵地”

“潼南是我家,创建靠大家,我们要自觉参与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过街请走斑马线或人行天桥,不闯红灯,不乱扔垃圾,不说脏话,不横穿马路,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不践踏草坪,(紧转2版)(紧接1版)不随地便溺,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做文明有礼的潼南人,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贡献自己的力量……”日前,记者在花岩镇走访时,听到广播里播放着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相关知识。在互联网时代,乡村小广播没有落伍,每天早中晚,我区各个村都会定时响起“小喇叭”,或读原著,或讲述经典故事,已成为当地群众熟悉和依赖的“精神佐餐”。

广播是农村最重要、最便捷的文化阵地,是农民开阔眼界、脱贫致富的重要平台。区文化委结合我区实际,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利用建成的2000组无线数字广播,常设大众化普及广播栏目,极大延伸理论宣传半径。现在只要喇叭一响,人心就热了,“小广播”构建了潼南思想文化宣传“大阵地”。

“以前村头的广播是最重要的宣传工具,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广播声成了乡村美好的回忆。如今,村里面每天又响起久违的广播声,宣传实现了全覆盖。”村民李波介绍,通过“村村通”广播播放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业发展、农民增收政策等相关知识,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可以一边干农活一边听,一边吃饭一边听,而且,通过听广播来获取知识,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生活,还长了见识。

“尽管这些年农村实现了电视‘村村通’,有了宽带互联网,但广播一直还是最贴近农民的重要平台。我们利用广播平台,开设栏目,每期栏目时长30分钟,于每周一至周五早中晚开播,在不影响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情况下,做到常态化、便民化宣传,有效打通农村宣传‘最后一公里’,全区农村广播系统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政务信息发布平台,是传播文化知识和致富信息的宣传平台,更是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的预警指挥平台。文化委广电科张瑶介绍说。

我区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加强村一级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改善农村的设施环境,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大力开展各类面向农村的公共文化活动,真正让各类文化惠民活动落在实处,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有效传播。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