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幸福快乐传递给每一位乡亲!”
戴着老花镜,鞠昌礼老人坚持创作。
在黄桷树的树荫下,拉上一会儿二胡,是鞠昌礼老人每天最愉快的时光。
这三本厚厚的自制书,从一个侧面记录了老人的退休生活。
在玉溪镇一栋老旧的家属院里,昏黄的灯光下,一位老人经常坐在写字台前,靠着左眼的微弱视力,潜心创作文艺演出剧本。写字台上,摆放着一些报纸和杂志。顺手的位置,一本印刷于1981年的《新华字典》,淡绿色书皮已经破旧,书页已经泛黄,仍然和老人终日为伴,见证着老人不懈的追求。
他叫鞠昌礼,现年77岁,并非文化工作从业者。2002年从玉溪镇政府机关退休后,他重拾旧时的兴趣爱好,既搞创作,也上台表演,以带去快乐、讴歌时代为己任,将全部身心投入到群众文化事业中去。
不忘初心 重拾爱好发余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正在上学的鞠昌礼,看到一位从部队文艺战线上转业的老师,在从教之余还坚持拉二胡,悠扬的琴声让他久久难以忘怀。限于当时家庭原因,有决心拜师学艺的他,虽做过种种努力,但最终没逃过无果而终的命运。
“有机会的时候,我一定要学习二胡。像老师一样,拉出一段动听的乐曲,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个信念,一直深深埋在鞠昌礼心中,直到退休之后终于有机会实现。
2013年,在玉溪镇江之韵文艺队队长鞠秀华的支持和鼓励下,鞠昌礼加入到队中。重拾曾魂牵梦绕的二胡,与爱好乐器演奏的朋友们在一起,他感慨万千。
“左手持琴是以‘虎口’骑在琴杆上,拇指略微弯曲,不可竖直地向上翘起,也不可向下弯曲紧捏琴杆。”“掌心应成悬空状,尽量减少虎口与琴杆的接触面积,这样有利于按指的准确,也有利于换把动作或其它技巧练习的敏捷。”从最基础的持琴动作,到坐姿,到调音,鞠昌礼虚心向其他队员请教,演奏技艺提高也很快。
2014年,潼南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江之韵文艺队成功入选。按照协议,全镇10个村必须实现全覆盖,每一个季度集中演出一次,全年不少于40场。
从那时候起,不管是天晴下雨,还是坐车走路,事先定好的演出时间,从没有耽搁。
“4月的时候,我们文艺队到青石村五组演出,突遇大雨,几乎要打乱演出计划。”鞠昌礼介绍,当时演出地点临近一处庙宇,看到大雨越来越大,在热心群众的帮助下,文艺队把舞台转移到一处较为宽敞的房屋,节目得以继续,闻讯而来的观众也避免了“白走一趟”。
看到已年届八旬的鞠昌礼老人在终日为文艺队的事情忙碌着,老伴儿龚素芳于心不忍。
“你那么拼命干啥子,又不是二三十岁的小伙子了,千万要注意自己身体,不想去就别去了。”龚素芳经常叮嘱鞠昌礼,别整天到处跑,“整个文艺队又不是缺不了你一个人。”
半个多世纪的相濡以沫,老两口对彼此的性情早已心知肚明。说归说,做归做,到了下乡演出的早上,龚素芳依然会早早起来做好早饭,收拾好演出服装和乐器,催促“快点走,莫让大家等你一个人”。
与时俱进 潜心创作献新篇
作为业余文艺队,演出的时间和机会毕竟有限。更多时候,“如何‘挥霍’大把时间”,也是晚年生活的鞠昌礼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下乡演出时,群众们的直接反馈,是他们改进演出形式、提高演出质量的重要依据。
《红灯记》《沙家浜》是创作于上个世纪的现代京戏,曾在那个文化娱乐生活匮乏的年代,成为很多国人快乐的源泉。
每当节目中演到自编自演的《红灯记》《沙家浜》片段时,上了岁数的观众都会轻声吟唱,结束后掌声比其他节目更热烈。
“我们在演出时也注意到这个情况,根据群众爱好进行了分析,对节目安排作了科学设计。”拉鞠昌礼入队的鞠秀华,另一个身份是女儿,为了让父亲晚年生活多姿多彩,她也没少花功夫。
“现代京戏演出对象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年观众群体,但其他更年轻的观众,则更喜欢有时代感的节目。”鞠秀华和队员们合计,要结合新时代,展现新面貌,创作反映时代变化的快板节目列入了创作日程。
这个重任,自然是父亲鞠昌礼莫属。
经常看书读报的鞠昌礼,对国际国内新闻很关心,对家乡的发展变化非常热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我们要把大好的形势反映出来,将发生在身边的点滴变化唱出来,这样大家才会更加感同身受,更加具有说服力。”鞠昌礼和另一位热心队员陈章兴一道,仅仅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把一篇名为《玉溪在前进》的快板节目写作完成。
“新修公路一条条,四通八达到家门;双线铁路穿山间,火车来往如龙腾。”
“工业发展稳步增,经济实力在提升;微型企业上台阶,规模企业是支撑。”
“党政上下齐心干,建设玉溪新家园;不把玉溪建设好,咋对百姓千千万。”
……
演出后,节目受到群众认可,还被推荐到潼南城区专场演出中,向全区人民展现玉溪新风貌。
夕阳西下,暑热渐退,鞠昌礼老人端来板凳,坐在枝繁叶茂的黄桷树下,独自拉着二胡,陶醉其中。
“我这个人,不求吃不求穿,居住条件也只要过得去就行了,生活从不讲究。我希望,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还走得动的时候,还能为社区文艺队做一点事情,为乡亲们送去一点笑声和快乐,我就心满意足了。”鞠昌礼老人说,他至今不愿搬离居住了三十年的老屋子,就是为了和队员们和观众们住得近一点,继续在群众文化事业方面发光发热,把幸福快乐传递给每一位乡亲。(全媒体记者 陈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