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幸福生活从安居开始

潼南日报2018-07-03 11:40

塘坝镇天印村农民新村。

太安镇罐坝村。

走在太安镇罐坝村的乡间,一排排色调统一、样式新颖的“乡间别墅”群齐刷刷矗立在道路两边,就像等待检阅的士兵。回望40年,农村住房从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混凝土的框架结构,住房的变化见证了一段农村改革的历史,书写了新时代农村居民的幸福生活。连日来,记者走进乡村采访了几位土生土长的潼南人,听他们讲述这些年潼南农村住房的变迁史。

七十年代土坯和石头是盖房主材料

下半截是石头,上半截是土坯,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住房的真实写照。1964年,家住五桂镇长岭社区的张素华老人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现在想起来仍然让她兴奋不已。“结婚的时候跟自己的公公婆婆住在一个房子里,直到两年后才有了自己的房子。”张素华告诉记者,当时盖房子的材料大部分都是自己弄的,仅瓦片和抹墙的石灰是买的,就这样,脱坯、打石头,他们一家人忙活了大半年才盖起了3间小土房。

对于当时盖房的情景,张素华老人还是记忆犹新。“脱坯是一个力气活,3间小房的土坯,壮劳力得干上三五天才能干完。”张素华老人所说的脱坯,就是将泥土用水搅拌均匀,然后用铁锨一锨一锨铲到一个用木头制成的方框内,然后拿走方框,土坯就成形了,经过三五天风干以后就可以用来当做盖房的材料。张素华老人告诉记者,有时候为了让土坯结实一些,还会往里面放一些麦秆之类的东西,也有的地方盖房子会用两层木板夹起来,往里面放和好的泥土,然后使劲敲打,这称为打坯。

除了土坯,当时盖房子最重要的材料就是石头,与现在不同的是,当时盖房子用石头都是亲自到山上打出来的。盖好了房子为了防雨淋,墙外面的土坯上要简单抹上一层白灰。

八九十年代用砖修大间房屋成为主流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建房抛弃了土坯,砖和石头成为建房必要的材料。1985年张素华的儿子李成德有了自己的房子,这个房子总共花了2000多元。据李成德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盖房子基本上都是用石头,砖头当时已经有了,但是价格相对较高所以使用得比较少。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大家盖房开始大量使用砖了,也有不少人开始使用水泥抹墙。

“那个年代流行盖四间大瓦房,房屋设计也比以前进步了很多。”李成德说,当时建房子都要求大门大窗,这样房屋里光线就比较充足,而那时候的一间房要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大很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居民建房的一个最大特色就是在正房左边或右边,建一个厨房,用来做饭或存放东西。那时候甚至有姑娘要嫁人都要先问问男方家有没有厨房。

李成德告诉记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到2000年的这些年中,不少先富裕起来的村民先后推倒了老房子,建起了红砖墙的大瓦房。2005年,他家将老房子翻新,盖起了两层的小楼房,并开了一家小超市,真正做到了“一步到位”。

“从破旧土坯房变身小洋楼,住房从单纯居住向享受转变,张素华逢人便说——如今这日子越过越幸福!”

二十一世纪对居住舒适要求越来越高

走在农村的路上,记者感触最深的就是,现在的房子越修越高,窗户也越来越大,不少农户盖起了两三层小楼,农村居民对住房的追求已经从简单的住,慢慢变成了享受。从事建筑行业十几年的刘建平对此感触很深,他告诉记者,大约从2002年开始,潼南农村又掀起了农房改造的新热潮,越来越多的人建起了小楼房,装修也更加讲究。

刘建平告诉记者,他的建筑队原来都是到外面找活干,现在基本上都是在自己镇上干,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建新房,现在农村住房除了外表的变化,内部装修也成为农村人追求的时尚。

记者在上和镇团山村村民刘德华家中看到,他家装修很精致,家电更是琳琅满目,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一应俱全。刘德华告诉记者,他去年花了4万多元进行装修,并花了2万多元购置了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等家电。“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对居住是否舒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刘德华说。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