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产城景融合发展 百姓生活更美好

潼南日报2018-12-11 09:54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洗菜溪新桥。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丝绸厂前缫丝车间。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潼南罐头厂。

美丽潼城入画来。

涪江国家湿地公园。

潼南国际半程马拉松赛。

现代宜居的滨江城市。

休闲旅游的花园城市。

绿色养生的田园城市。

全媒体记者吴波

核心提示

改革开放四十年,潼南嬗变展新颜。40年来,潼南人民奏响改革这一时代强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条条宽阔整洁的街道纵横交错,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游园星罗棋布,一栋栋风格迥异的楼房巍峨高耸,一片片叠青铺翠的绿地悄然呈现。昔日的渝西小城一跃成为“国家卫生城市”“现代山水园林中等城市”“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绿色生态工程试点示范县”。这是潼南借改革东风创造的奇迹,更是潼南人民用创新、实干绘出的美好画卷。

从平房到楼房再到带电梯的高层,40年来,老潼南人王国平搬了好几次家。每次搬家,他都有全新的居住体验——环境越来越美、公共设施越来越健全、出行越来越方便。

无论在城区还是在郊区,这几年,老潼南人常常发出这样的感慨:城大了,街多了,路宽了,楼高了,灯亮了,景美了……一条条康庄大道贯通南北,一座座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跨江大桥疏通城市血脉,园林美景随处可见……

改革开放40年来,潼南这座历史悠久而又正值青春的城市历经了沧桑巨变,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显著提升,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正在加速形成。

从“其实一条街”到“一江两岸四大片”

1980年1月,彼时的潼南城建局制定了《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若干问题试行规定(草案)》,至此,潼南城市建设乱修乱建等违章现象开始得到制止。不过,潼南真正的第一份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是1984年底,在市级部门的协助下,编制的《潼南县城镇总体规划》,规划明确了县城建设的近期规划是占地2.01平方公里,人口2.7万,远期规划占地3.35平方公里,人口4.5万。也就是这一年,潼南城区内的文化馆、图书馆、滨江公园等先后建成,根据当时的一份房屋普查记录显示,1985年潼南县城共有7902户,2.85万人,公私房屋69.99万平方米,住房面积16.84万平方米,人均5.1平方米。

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夜间吹遍潼南大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历届党委政府抢抓机遇,根据城市建设需要,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城市建设走上了良性循环。

1998年4月,我区制定《关于加快城乡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城镇住宅建设的决定》,坚持“全力开发新区,稳步改造旧城,加速镇乡建设,展示城市形象”的思路,按照“统一规划,基础先行,成片建设,滚动发展”原则,在原有老城片区基础上建设江北开发区、凉风垭开发区和滨江路开发区,计划5年内在县城新建房屋100万平方米,城镇规模扩发1倍,达到10平方公里,人口容量10万以上。就此,城区拉开了一江两岸三大片建设序幕。

曾经的潼南电影院、丝厂、老县委大院等就是潼南的地标,围城路、接龙街、正兴街、通江巷就是城区仅有的几条主干道,毛家巷外的大码头就是水路货运集散地,接龙街口的金鸭坝、西市场就是城区小商品集中点。每逢节假日,老百姓能去的地方只有滨江公园,五经坝在当年就是郊区的代名词,江北新城只能靠船渡才能到达。

40年风云激荡,40年春华秋实。昔日的潼南电影院早已在旧城改造的建设中变成高档住宅小区,金鸭坝、滨江公园成了滨江商圈,江北新城更是高楼林立,成了潼南的城市中心行政办公区。已年过70的李太厚在柏树坪住了二十几年,看着改造完成后的老电影片区,他感慨地告诉记者:“潼南电影院建成时他刚满30岁,那时电影院屋顶是长跨度钢架结构,室内还铺设了带孔的吸音板,算得上潼南的代表性建筑。如今,这里早已建成了外观现代大气、功能设施完备的住宅小区,老式电影院也变成了滨江商圈的现代化影厅,这在当时连想都不敢想。”

潼南在变新、变美,潼南更在变强、变壮。近年来,我区大力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2.24%,围绕打造休闲旅游的花园城市、现代宜居的滨江城市、绿色养生的田园城市,推进“多规合一”和中心城区控规整合,城镇规划布局更加优化,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宜居度显著提升,“一江两岸四大片”城市空间布局已经形成。

功能更完善城市展新颜

一花一世界,一束光影一片天。城市巨变,既能体现在今非昔比的城市框架上,也能体现在一条条城市道路、一座座桥梁、一个个居住小区的变迁中。

改革开放前,我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欠缺,城市功能落后,城市配套设施几乎为零。据统计,到1986年,城区内仅有接龙横街、大同街等四条主干道和毛家巷、通江巷等23条支路,总长9.009公里,道路总面积53.09万平方米,城区有路灯161盏,下水道5475米,洗菜溪上架有接龙桥、新桥2座桥梁,人渡码头、车渡码头各1座,市民休闲场所只有大佛寺、滨江公园2处。

四十多岁的陈学文至今还记得,小时候随父母从东风乡(如今的桂林街道东风社区)到一江之隔的县城赶场的情景,得走一条好长好长的泥巴路,再通过毛家巷外的人渡码头才能到达。要遇上逢年过节人多,或者涨水下雨,小路泥泞不算,光过渡或等船就得耽误半天,那酸楚的滋味,至今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之后,历届党委政府强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一轮又一轮高潮迭起的城市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潼南大道、巴渝大道、巴蜀大道、涪江路、金滨路畅通无阻,潼南城区已经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络。

道路变化巨大,桥梁也一改往昔旧容。老潼南人都记得,改革开放初期,涪江河上那两座能连通两岸的渡桥。由于跨河交通不便,潼南城区的发展长期滞留在涪江河的南岸,难以向地势更加平坦的北岸扩展。改革开放以来,潼南相继建成了涪江大桥、金佛大桥、莲花大桥。特别是2018年竣工的新涪江大桥,进一步完善了潼南道路交通网络,有效缓解了江北新城和老城的交通压力,将两岸通行时间由改建中的30分钟缩短至3分钟以内,成为潼南城市交通建设的新地标,串起南北两岸,“血脉畅通”的潼南步入发展快车道。

现如今,开上了小轿车的陈学文,从老县城毛家巷回东风社区老家只用十分钟。“不敢想,真的不敢想。弹指一挥间,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谈起40年来潼南的发展变化,陈学文连连感叹。

除了道路交通更加便利之外,潼南还科学布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区委党校、图书馆、体育馆、妇幼保健院、中医院、涪江小学、潼南实验中学等先后建成投用,城北水厂、人民生态公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滨江商圈、隆鑫商圈相继投入使用,苏宁电器、横店影城相继入驻,城市商贸更加繁荣、品位明显提高。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发展,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潼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越走越快越走越稳,功能也更加完善,宜居潼南展开全新画卷。

产城景融合提升百姓幸福感

潼南美在“一江穿城”,美在山水相依,美在城市与产业的有机融合。近年来,我区着力提升城市规划科学化水平、城市整体建设品质、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城市功能要件水平和城市产业支撑,以“一江两岸”打造为重点,从滨江护堤、环形道路、公园绿化、城市景观和灯饰工程等方面入手,系统思考、整体策划并周密实施,以四季鲜花和本地树种来绿化美化,实现“满城有花”“四季有花”,一座有温度的城市让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谁都不曾想到,这样一座依水而建、依水而兴的滨江城市,40年前却也因“欠账”多,造成街道、商铺布局杂乱,违章建设比比皆是,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城区园林绿化率仅为2%。1985年,负责城区城镇管理的梓潼镇清管所仅有机动车2辆,消防洒水车1台,垃圾堆放场2个,职工13人,负责7个公厕和10个垃圾台的清扫保护。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创建活动,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城市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公园、景观绿地从无到有,标准逐步提升,实现了质的飞跃;绿化达标道路、街头小公园从无到有,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6.5%。改革城市执法体制,组建区城管局,城区道路机扫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区涪江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区。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仅2017年就新增鲜花隔离带18公里,城市新增绿量28.3万平方米。

特别是近年来,我区在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上,按照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充分运用历史人文、山水自然,促进“产城”与“景”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城市修编,着力依托“一江两岸、山水相依”的地理优势,在加强库岸护堤整治、沿岸景观打造、城市灯饰装扮的基础上,沿涪江整体打造大佛寺—双江古镇片区、金福岛、金福新区、两桥片区等重点区域,力争将涪江两岸打造成为潼南产城景融合发展核心区。

家住江北翠林桂苑小区的吴廷国每晚总会和老伴到“时光长廊”散步,有时也会约上三五个邻居一起去溜溜。“时光长廊”位于城区莲花大桥和涪江大桥之间,原本是一片陡峭的山坡,后来,政府在半山腰上悬空建起了一条长1.3公里、宽3.5米的跑道和自行车道,远远看去,就像一条城市景观“腰带”。“夜晚在这条跑道上散步,吹着江风,看着不远处的城市柔和的灯光,‘时光长廊’可是名副其实啊。”吴廷国高兴地说,“自己在外面打工十几年,没想到潼南的变化如此之大,给人一种家的温暖。”

一分分耕耘,一年年积累,一次次更新,一点点提升。近年来,我区加快补齐城乡发展短板,提升城市承载力、协调性和宜居度,推进城市标准化、一体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103万潼南人民的努力下,潼南的明天会更美好。

记者手记

改革正当时潼南正青春

40年改革开放,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40年城市变迁,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

40年来,与全国人民一样,潼南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不断缔造一个又一个的辉煌。

40年来,在宏阔的时代主题之下,潼南人民围绕着一个个“时代课题”,这座城市一次次精彩作答,深刻改变着城市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让潼南变得更有温度,让潼南人民生活更美好。

曾几何时,潼南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相对落后,一度成为了渝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船的沉重“船尾”。如今,随着兰渝高铁潼南段完成预可研编制并送铁总审查,渝遂高速扩能潼南段开展设计,潼荣高速、合潼安高速建设加快推进,潼南已经形成“四高三铁一江一机场”立体交通格局,向着川渝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阔步迈进。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承载起潼南新一轮发展的希望!

这40年,是潼南对外形象变化最大的40年。我区拥有有1个市级森林公园——重庆市马鞍山森林公园,1个市级生态公园——重庆市五桂山楠木生态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重庆涪江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创建全国卫生区,正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农业、高新科技运用等多个领域跨入国内领先行列。

这40年,潼南一直把对涪江、琼江及沿线作为重点开发改造,尤其是近年来,我区围绕“六养胜地”目标,立足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打造休闲旅游的花园城市、现代宜居的滨江城市、绿色养生的田园城市,加快“产城景”融合发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站在这个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眺望未来。潼南人民将始终保持改革开放以来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增强“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推动潼南一次次向上跃升,在“再出发”的全新征程上,取得更大更多更好的成绩,建设更加美好潼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首来路,汲取过往一次次奋斗的经验与智慧;眺望未来,我们用驰而不息的坚定信念,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追逐新的梦想,书写新的传奇。

改革正当时,潼南正青春!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