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三把火” 让采摘经济果香四季
桑葚成熟时,市民在桑葚园中畅享采摘乐趣(资料图)
到基地亲手采摘果子,价格往往要比市场上高出一大截,但还是受到人们的青睐追捧。
近年来,我区各镇采摘经济取得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周期短、产业链缺乏、配套不完善、同质化竞争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打造一批高质量的采摘游,做强采摘经济,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延长采果期
防止“果尽人散”
采摘经济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受到果期的制约。一般采果的周期比较短,季节性强,受气候条件影响大,遇到低温、霜冻、冰雹等极端天气,果子很快就会付诸东流。青年镇金福洞农村体验园负责人杜泓辰从事鲜果采摘业多年,他说,在当季果子采摘完后,果园就会出现“果尽人散”的情况,后续乏力。
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地方想法在种植当季果子之外又发展多种果树种植,通过果子搭配延长果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每年4月柑橘采摘渐渐进入尾声,但在丛林镇绿水村的香薇园里,游客依然络绎不绝。为解决柑橘采摘的果期问题,自2013年果园挂果以来,香薇园负责人蔡志华通过不同成熟期柑橘品种的搭配,并种植樱桃、西瓜等不同季节的水果,延长了采摘经济的热度,呈现一年有10个月可采摘水果的光景,基本可以实现“月月有鲜果、每月都不同、天天有客来”的目标。
与蔡志华延长果期一样,更多的农场主也通过栽种不同的果树,譬如李树、桃树、枇杷、樱桃、蓝莓等,来丰富采摘品类和周期,通过每月采摘主体的不同,来保证采摘游的持续热度。
延伸产业链
防止“乘兴来败兴归”
“采摘经济红火的同时,也暴露出内容单一、粗放经营等问题。”杜泓辰说,随着各地采摘节的不断增多,单纯的采摘观光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如果仅仅停留在观光、采摘、农家宴、渔家宴等浅层次开发,难以持续发展,加上农村交通、食宿等旅游配套仍不健全,也容易让本来兴致勃勃的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为延长采摘经济产业链条,我区部分农村、果园也早早行动。杜泓辰介绍,目前他们从单纯的种果到实现与山、水、林、田等自然资源深度融合,流转了200亩土地,种上脆红李、梨子、葡萄等优质果树和土豆、白菜、茄子等无公害蔬菜,并借助当地溶洞等旅游资源,打造休闲旅游。同时,他还将种植的水果和蔬菜进行加工、包装,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把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年产值1000万元的产业链。此外,他还利用青年镇便利的交通条件和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迪士尼”,让更多的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了解农业知识。
在他的金福洞农村体验园,除了采摘蔬果的游客,总能看见一批批的学生。他们要么到田间地头体验农事活动,要么在体验园和父母一起开展打糍粑等亲子活动,果园成了孩子和家长互动的乐园,有效解决了“采摘游”季节性瓶颈、产品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的问题。
做出新花样
跳出“瓜果复制”
一座城市周边有多个采摘地点,如果没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放弃对本地旅游资源的挖掘,只做“瓜果复制”很难吸引游客,以至于果子飘香,仍有滞销发生。
在采摘游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必须做出特色,在可选择种植品种有限的情况下,比拼的就是自然风景、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采摘背景以及营销手段的差异。
近年来,我区各镇通过深挖当地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规范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加快发展避暑休闲、健康养生、山地户外、研学旅行等多元化旅游新业态,大力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采摘游新产品,形成自身特色。
万东镇五和梨园从传统种植业上升到了观光农业,以花为媒,以旅游节庆为驱动,进一步推动万东镇乡村旅游发展,打造五和梨园乡村特色旅游品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以万亩梨花为依托,推出传统戏曲梨园文化、特色农家菜、生态土特产等,进一步展示了该镇特色旅游品牌,并打造梨花文化旅游节,形成了独有的自然与人文兼具的独特景观,这也是游客奔波数十公里到五和梨园的重要原因。
有专家提醒,采摘经济可重复性、可复制性大,要警惕同质化竞争,不能盲目上马。(刘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