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清凉黑山·万盛之夏”采风作品第十三期 何 鸿:南桐往事

万盛日报2018-08-15 18:00

7月12—13日,万盛经开区旅投公司和重庆市散文学会联合主办了“清凉黑山•万盛之夏”采风创作活动。15名重庆散文作家走进万盛博物馆、丛林蘑菇总动员、黑山谷、南天门风车走廊、板辽金沙滩、凉风梦乡渔村等处,感受万盛山水风光和全域旅游发展状况,为万盛惠赐佳作。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作家的美文!

“清凉黑山•万盛之夏”

南桐往事

文/何 鸿

世界上总有些地方,会因为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某些人而长久地留在心底。万盛的南桐煤矿,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活跃着记忆因子的地方。

最亲近的是比我大十多岁的姐姐,曾在南桐矿务局舞蹈队做舞蹈演员。我印象深刻地记得,我看到过姐姐最美的一张照片,是她穿着低胸紧身练舞服和五位同样装束的队友一齐微偏着头,眸子闪亮看向镜头的姣好模样,让我暗地里艳羡不已。可谁能想到她们的美丽芳华,都是为那些鼻孔里黑灰总是洗不干净的煤矿工人们在默默绽放呢?

而我的小姨一家人更是生活在矿区深处,姨父在八十年代一直担任矿上的宣传部长。让我一直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们家族中只有姨父是上海人?作为从小生长在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高材生,又怎么会选择来到这巴蜀深处的矿山呢?我曾经问过在矿区幼儿园担任院长的小姨。小姨竟然羞怯地一愣,笑着摸了摸我黄而稀少的发辫说:“我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等你长大,了解了矿山,就会明白……”这样的回答,当然不能得出什么结果。而如今我们再也无从查寻姨夫在他风华正茂的年华里作出这一职业选择的真相。身在重庆的我还没有来得及去一趟万盛姨妈家,听说姨父就因工作过于劳累,晕倒在井架旁的宣传栏下。头戴矿灯的工人们把姨父送进了矿区医院,很快又被转入了重庆一家大医院里抢救治疗。直到生命的终结,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姨父,始终只以南桐煤矿人自称。

因为羡慕姐姐在舞蹈队的青春芳华、好奇小姨与姨父的千里姻缘,我曾猜想南桐煤矿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一定有很多才华横溢的人隐姓埋名在此。或许在昏暗的矿井里,某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推煤工,说不定就是某个学堂出来的大学生呢?就如我那西南民族学院毕业的父亲,也在綦江铁矿下井一样。

2018年仲夏,我偶然看到一期《万盛史苑》杂志,并在其《万盛工业遗产》中了解到南桐煤矿是1938年国民政府在武汉成立的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下属机构。难怪,“万盛南桐”这个地名能够唤起我那么多不同寻常的记忆,原来它与我们重钢是一脉相承的“亲兄弟”。我工作所在的重钢集团前身,即为抗战时期的钢迁会大渡口钢铁厂;而追根溯源,钢迁会的前身即是张之洞在洋务运动末期创办的汉阳铁厂与盛宣怀创立的大冶铁矿。

在山河飘摇、民族危亡之际,抗战大后方重庆陪都的工业建设几乎是从零开始。由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与军政部兵工署署长俞大维牵头组建的钢迁会,聚集了一大批欧美留学归来的精英学子,他们心怀“科学救国”“实业救国”之志,将上海、武汉及沿海厂矿有价值的工业物资器材,悉数组织起来迁往大渡口、綦江、万盛等地,分别建成大渡口钢铁厂、南桐煤矿、綦江铁矿等。驻扎在鹦鹉洲头的侯德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武汉沦陷前夕,新任南桐煤矿筹备处主任的矿业专家侯德均和他带来的技术人员,正焦急地等待船只溯江而上,将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的部分设备迁到了万盛场的桃子荡和王家坝一带。难以想象的是,没有汽车运输、没有起重设备,在敌机疯狂追击轰炸之下,矿山需要的蒸汽动力设备异常庞大,仅一台兰开夏锅炉就长达20余米、重达20多吨,且不能拆卸……

工人们历尽千辛,将这些异常珍贵的庞然大物,如兰开夏锅炉、75马力蒸汽绞车、发电设备、蒸汽动力水泵、蒸汽动力机床等机器,沿着老川湘公路,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一件一件、一箱一箱地运至大山深处的矿区。

据《南桐矿务局志》记载,重庆南部一带,从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了开采煤炭、炼制炭花的历史。翁文灏是著名的地质专家,他早已洞悉桐梓和南川交界处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特别是王家坝(南桐镇)到胡家嘴一带,焦煤资源最为集中;但土井原煤产量远远不能满足战时钢迁会作为“国之桢干”的发展需要。在翁文灏的大力支持下,侯德均组织钢迁会南桐煤矿筹备处的全体同仁兵分几路,一边顶着炮火组织西迁,一边开始在万盛征购土地,进行一分厂、二分厂和较大型生产矿井的建设。

据记载,南桐煤矿于1938年12月开工的王家坝2号竖井,仅半年就建成投产,成为当时区境第一座机械提升的生产矿井。同年11月开工的胡家嘴3号竖井,于1940年1月建成投产,是区境机械化程度最高、向地下开掘最深的矿井。同时,南桐煤矿还修建了矿区境内第一条铁路——从王家坝至綦江县蒲河杨柳湾的轻便小铁路,全长17.2公里。通过轻便铁路和孝子河航运,将南桐焦煤源源不断地运往重庆。

一时间,桃子荡和王家坝一带的南桐煤矿井架高耸、烟囱林立、机器轰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化景象。到1940年,南桐煤矿原煤产量从1939年的5000吨上升到5万吨。1941年,突破9万吨。1942年,达到12万吨的最高年产量,成为当时中国(敌占区除外)最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这为推动重庆战时工业体系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抗战煤都”的称号也由此而来。

岁月安稳,时光穿梭,此时的南桐煤矿已繁华不再;而我走进空旷寂静的矿区,山的味道,风的味道,炊烟的味道,仍然扑面而来。我恍惚看到当年通向綦河闸坝的山路上,背着焦煤的山民和扛着铁楸、满脸黑灰的矿工……或许可以想象他们正疲惫又欣喜地大步走向山坳里一排排飘着炊烟的家属区平房,那刚刚点亮的昏暗灯火下,也有小姨和她手里热气腾腾的饭锅。

作者简介

何鸿,重庆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9届高研班学员。有《高原之源》《洞里萨湖的晚霞》《渝江炉火》《拓荒者》《一角书屋》等作品,在《文艺报》《人民文摘》《啄木鸟》《红岩》《海燕》《中华文学》《大地文学》《国企管理》《中国冶金报》《重庆晚报》等报刊上发表。曾获全国首届林非散文奖、中国冶金文学奖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

来源:何鸿

编辑:王筱筠  简小军

审核:万志懿

值班总编:徐小华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