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菌香飘振兴路我区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小记
连日来,丛林镇的食用菌种植基地挤满了大大小小前来采购菌菇的车辆。
丛林镇是我区食用菌的主产区。近年来,我区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策扶持、科技创新,食用菌产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全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据统计,今年,我区食用菌种植超1000万袋(棒),鲜菇产量1万吨,产值1亿元以上。而丛林食用菌也成为全区农业特色骨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
打好“规模牌”
聚指成拳“抱团发展”
初秋时节,丛林镇白龙湖村青山环绕,绿水流淌。鳞次栉比的菌棚里,菌棒整齐排列,鲜嫩的菌菇点缀其间,香气四溢。
“我们这里的菇好,受人喜欢。”走进重庆花雨伞专业合作社,菇农劳作中的欢笑声悦耳动听,10多名工人忙着对刚采摘下来的平菇进行分类、打包和装车。
该合作社负责人严万芳介绍,今年,合作社发展鲜菇菌包30万袋,产量达到150吨,按5元/斤计算,预计产值150万元。
丛林镇有关负责人介绍,20多年前,该镇的村民就有种植食用菌的习惯,但是大多数属于小打小闹的“散兵作战”状态。
2011年,严万芳成立了重庆花雨伞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 基地 农户”模式,实行菌棒集中生产、田间分散管理,产品统一销售,有效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几年间,合作社社员由最初的几户增加到10多户,带动了附近村民就业。
尝到甜头的村民逐年扩大种植规模,丛林镇也成为我区食用菌的主产地。
为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丛林镇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在食用菌生产、技术推广、销售、储藏等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在资金、政策、技术上大力扶持,农户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越发高涨。
如今,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区食用菌种植已从“散兵作战”发展到了“抱团经营”,依托食用菌工厂化项目,建立了“龙头企业 协会 基地 农户”的食用菌生产模式,规模逐渐扩大。截至目前,全区拥有各类食用菌种植户19户,其中规模以上种植户7户,引进培育食用菌企业5家、种植场3家、专业合作社2家,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食用菌菌林各1个。
目前,我区日产鲜菇可达100吨以上,产能在全市乃至整个西南地区都处于领先水平。
打好“质量牌”
鼓起群众“钱袋子”
这几天,丛林镇绿水村种植大户杭永秀喜上眉梢——种植场发展的10多万袋的食用菌长势喜人,前来预订的商家络绎不绝。
“从12月份开始,我们菌菇就可以采摘了,今年的行情应该不错。”谈及这几年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情况,杭永秀津津乐道:“回来种食用菌,一年的收入抵过去几年打工的收入,这多亏了政府的大力扶持!”
今年55岁的杭永秀早些年在重庆渝北一家香菇种植场打工,种了5年香菇。“城里人喜欢吃蘑菇,种植蘑菇市场前景广阔。”杭永秀说,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老家绿水村村如其名,山清水秀,最适合种植蘑菇了。
凭着打工学到的技术,2012年,杭永秀回乡投入20多万元,在绿水村方家湾村民组流转土地20亩,种植香菇。经过数年的艰苦创业,杭永秀的香菇产业发展得不错。
“虽然打工积累了些经验,但镇里举办的培训,从培养料配制、制棒、接种、发菌、栽培、采菇等各个生产环节都详细地进行讲解,让我们能够更科学地种植。”杭永秀说,镇里的培训有田间地头实际操作、课堂理论教学、菇农大讨论等方式,她很有收获。
为了让菇农熟练掌握种植技能,我区通过就业创业培训、邀请专家讲座以及科技下乡服务等方式,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主体;积极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结合本土人才培养,引进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培育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推动我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
同时,我区积极支持和鼓励重点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以华绿、品品鲜骨干企业为引领,以食用菌大户为基础,培育壮大食用菌产业,打造“丛林香菇”品牌,推进食用菌产业走向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武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