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海绵城市建设 让万州更加美好
“水润万物生,万州海绵城。”走在双河口街头,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标语,事实上,标语正在变成现实。在高铁片区、双河口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在公园、停车场、道路、绿化广场的规划、建设上,海绵的理念也越来越多得以融入、实施。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万州中心城区建成区3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建成市级海绵城市示范区。
海绵城市试点 年内建成4.37平方公里
作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万州海绵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进行着。高铁片区、双河口片区海绵城市建设工程全面开工,各项雨污分流改造、市政道路透水铺装改造、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绿色屋顶等LID设施改造不断推进。今年内,万州将完成一期海绵城市建设4.37平方公里。
其中高铁站前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区域建设约为3平方公里,今年计划建设1.37平方公里,设计思路为解决点源污染,面源污染,提升景观环境;实现雨水资源化回收利用和现有湖泊水质保持。其建设项目总计13个。包括:天子湖公园、外国语学校、阳光敬老院、移民小区、康德天子湖小区、雷士照明、申明北路、申明大道、入城大道等。
双河口移民安置区建设区域5平方公里,主要以龙宝河、杨柳河两岸为建设范围,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期实施,其中:一期建设面积3平方公里(包括三职院片区、移民组团片区、赛德学校片区),预计年内完成;二期建设面积2平方公里,年内陆续开工。该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重点包括对老城区雨污合流排水系统进行逐步改造;结合旧城改造、城市更新改造现状老旧下垫面,避免大拆大建;加强对河流的生态空间保护。
海绵城市建设 生态效应多多
海绵城市这个名词,对万州市民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但海绵城市有哪些好处呢?
记者从万州区城乡建委了解到,海绵城市首先可以缓解城市内涝,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万州虽然是山地城市,近年也出现了内涝。一方面,城市发展太快,排水设施建设滞后;一方面,城市大量采用硬质铺装,雨水全部汇集到雨水管网,导致的因雨致涝的现象比较严重,过去万州解决内涝主要通过管网改造解决,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排洪沟建设、城区暴雨易堵点整治、管道扩容。事实上,万州城区管网线路复杂、改造体量大,资金需求度高,改造难度较大,可以说费而不惠。
海绵城市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最后,海绵城市蓄水、渗水、净水的功能还可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总之,海绵城市建设可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生态效应巨大。
那么,海绵城市怎么建设呢?记者了解到,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让雨水直接渗透。最值得一提的是让城市中的绿地充分“沉下去”。包括生态浮岛、人工湿地、屋顶花园、生态河道、雨水蓄积模块、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等,让绿地成为吸水、蓄水的海绵。
海绵因素早有尝试生态应用从今大增
海绵城市,万州人其实早有尝试。
去年7月完工的津滨路节点改造,就采用新型透水混凝土设置了10多个海绵停车位。区城建工程处表示,该试点成功后,透水混凝土铺装将在万州的人行道、城市广场、消防通道、户外停车场建设中进一步推广。
今年初投入使用的西山公园生态停车场是万州首个采用海绵铺装的户外停车场。它一部分是生态绿地,一部分采用透水铺装,下雨不积水,干旱时地表孔隙还会蒸发水汽,降低地表温度。
万州市民休闲新去处红砂碛滨水生态公园最大特点也是海绵元素。层层叠叠的荷花田、随处可见的人工湿地、向长江边延伸的草坪绿地,厚厚的海沙池,均具备透水、吸水、渗水、蓄水的功能。它的停车场、步行道等硬质铺装地下全部采用了透水铺装。小雨时,雨水渗透地下。地下土层饱和时,一条条钻了孔洞包裹了透水土工布的盲管就能将多余的雨水导入一个个人工湿地。
今后,海绵理念也将在城市建设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记者从万州城乡建委了解到,目前正在建设的一碗水小区综合帮扶对外连接道路就是海绵道路。虽然名为一个项目,但工程实际将新建两条道路、建设一座广场、改造一条道路,均采用LID(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技术进行建设。其绿化采用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滞留雨水设施,由植物、土壤、砂石等打造能够用于暴雨管理功能的绿化景观。同时,选用的绿化植物也具一定的抗寒性和耐淹性。道路铺装方面采用透水地坪。车行道采用骨料、高标号水泥、参合污、水性树脂、彩色强化剂、稳定剂及水等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内部蜂窝状结构,故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人行道地面采用生态、环保新材料透水砖。
在万州区城管局,记者也了解到,正在规划中的香炉山公园、山湾公园,海绵因素也大大增加。雨水花园、湖泊、人工湿地、下沉式绿地、透水铺装都将在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得到更多应用。
未来,城区30%面积要变吸水海绵
所谓海绵城市,意为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地消纳和利用降雨。
按照《万州区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将贯穿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万州建设海绵城市的总体策略是完善生态格局、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加强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建设“具有山地特色的立体海绵城市”。万州区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指出了海绵城市的五大建设路径:
源头控污——做好源头控制,减轻雨水对水体的污染,实现对三峡库区水质保护的目标。
消峰控流——通过渗、滞、蓄等措施削减因山地地形高差大,天然下渗不足导致的较大径流峰值,避免水土流失、城市内涝、减轻下游城市洪涝威胁
节能减排——充分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原水的提取,解决山地城市工程型缺水问题,降低用水能耗。
“灰色”控制——管渠 泵站
“绿色” “灰色”控制——雨水花园、植被浅沟、湿地/塘等
记者从万州区城乡建委了解到,在未来三年,万州将进行公园广场、市政道路、居住小区、公共建筑及泄洪通道、调蓄设施及湖泊、水系等一系列海绵城市建设。并建成一个海绵城市监测平台、36座监测站。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万州中心城区建成区3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建成市级海绵城市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