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自主确定经营范围不受限
本报综合消息重庆市工商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共有各类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37.89万户。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创业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昨日,记者从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新发展33项措施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为了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好地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近日,市工商局出台《33项措施》,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内容。
企业自主确定经营范围不受限制
根据《33项措施》,申请人可以通过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自助查询、比对和自主申报企业名称。放宽名称近似审查标准,健全对不适宜的企业名称的纠正机制。
此外,企业可自主确定经营范围,除法律法规禁止和需要取得前置审批的外,原则上按企业申报的经营项目核定经营范围,不受企业规模、行业等限制。新兴行业企业经营范围可参照政策文件、行业习惯或者专业文献进行核定。
注册登记“最多跑一次”“零见面”
据介绍,《33项措施》全面推进“多证合一”改革,逐步扩大证照整合范围,解决各类涉企证照数量过多、“准入不准营”等问题。推行“就近办”“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提供预约登记、延时服务等便民利企服务措施,加快实现注册登记“最多跑一次”“零见面”。
此外,《33项措施》也压缩了企业开办时间,将企业设立登记、刻制公章、申领发票三个开办环节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办结。实行“容缺受理”和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避免企业反复提交申请材料,提升便利程度。
商标注册审查周期将缩短3个月
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33项措施》推出多项举措,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干扰和影响。
根据《33项措施》,工作人员将严格遵循注册登记形式审查原则,除特定情形外,不得要求当事人面签,确需核实真实性而有关人员无法亲自到场的,可采取视频方式确认。
开通商标申请“绿色通道”,确保商标注册当日申请、当日上报、当日确定申请日期;优化商标审查流程,年底前将商标注册申请审查周期由法定的9个月缩短至6个月以内,使商标尽快获得注册,早日投入使用。
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对长期未经营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在依法办理注销登记后,解除对其法定代表人“黑名单”限制,恢复任职资格;对从事一般经营项目、因未履行年报公示义务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经核实补报年报后,可当场办理移出手续,恢复正常经营状态。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33项措施》从防范违法、打击违法、信用约束等方面,着力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防止出台排除、限制企业竞争的规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严格商标审查,依法驳回涉嫌摹仿、抢注等不正当的商标申请行为,保护合法商标权利。
制定《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工作指南》,加大查处力度,帮助企业保护商业秘密。加强对垄断行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或限制企业公平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消费欺诈、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
依托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完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格局。
每年免费培训创业者及管理人员1万人次以上
《33项措施》适应企业健康成长需要,立足工商职能实施帮扶指导,努力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其中提到,将实施“微企户做大、微企园做优、微企村做强”和创业创新“万人培训”计划,每年免费培训创业者及管理人员1万人次以上,评选一批成长型微企户、微企园、微企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