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记忆】乡村标语“进化史”
作者:李晓
改革开放40年,一路披荆斩棘的历史,都“写”在我老家那些斑驳的土墙上。
在老家的村里,有一面土墙,专门用来写宣传标语。这些标语向村民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推出的各项政策,一条接着一条,记录下了这40年的变迁。
1978年,我刚满9岁。当年12月,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重要会议在北京召开。
等会议精神传到老家村子里时,村长从公社开会回来,手里挥舞着一纸文件,刚到山梁上就扯开嗓子喊:“李永德,快点上坡来,接受任务!”
村长喊的这个人,是我一个本家二叔。二叔略通文墨,在村子里也算个文化人。他平时走在村里,总是像公鸡一样昂着头挺着胸,有时与人发生争执时,常以一句“你没有文化”来收尾,然后一个人悻悻地离去。我二叔骨子里是个清高的人,这样的人在当时注定不合群。
但每逢接到村里写标语的任务时,就是二叔最得意的时刻。我看他提着石灰桶(后来改成涂料),挥动手里的一把大刷子就开始在墙壁上展示他的好手艺。写标语时,二叔总喜欢半蹲着,仿佛在暗暗运气,把体内气流导入右手,随后一气呵成,一条标语就算写完了。
二叔曾说过一句话:“北京的会议精神,翻过万水千山跑到咱们村来,还得靠我在墙上写出来才算完事。”二叔的话咋一听似乎没问题,但这股子狂妄劲儿着实让人唏嘘。
1979年春,二叔又把标语写到了村里各个路口、电线杆子以及渠堰天桥上。改革春风在村里“来回打转”,那些标语口号也家喻户晓,处处洋溢着热闹的气氛。再回想二叔当年刷写的标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全体群众行动起来,大干一场”,真不由得让人心潮澎湃……虽然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不一定都能明白标语的意思,但二叔一旦有空就会给他们讲解一二。当年留下的这些标语,已然成为纪念改革开放元年的印记。
1981年,中华大地迎来新一轮土地改革,如春雷般唤醒了我生活的那个小山村。二叔当年写的标语是:“打多少收多少,由你自己说了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村里的土墙上写满了标语:“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提倡一胎、控制二胎、杜绝三胎”……二叔写的标语都是按照上级的规定去完成,不敢“添油加醋”。
2015年10月,国家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二叔那年已经76岁。满头白发的他,欣然受命,提着涂料桶,又出现在村里的房前屋后和公路两旁,写下新的标语:“一个太少、两个正好”“春风吹大地、播种播两粒”,而后面一条是二叔原创,他自己甚为满意。
在我记忆中,二叔40年里刷写的标语实在太多,多到可以出一本“教科书”。1988年殡葬改革:“坚决反对土葬,实行火葬”;1996年安全宣传:“遇到电线着了火,千万不要用水泼”;1998年发展农村经济:“全村人民行动起来,多栽果树”;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农业税,不交了,党的政策真是好”; 2002年环保宣传:“保护青山绿水,实施退耕还林”; 2008年奥运会:“北京就要开奥运会啦!”;2018年:“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
前不久,我回老家探亲,看见79岁的二叔还在村里刷写标语,他用颤抖的手写下这样的标语:“不忘初心跟党走,共同建设新农村!”
在我们村,如今有卖房、卖电器、卖车、推销保险和电商平台等各种喷绘广告,它们纷纷出现在交通要道、办公楼和果园附近,可是这些都及不上二叔刷写的标语令人印象深刻。二叔仍然不时地出现在村里的各个角落,继续向村民宣传着党的政策,这也成为村里的一道风景,成为我乡愁的一部分。
40年改革开放的记忆,浓缩在二叔写下的那些乡村老标语中,一点一滴留存于我的脑海。(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五桥街道办事处)
(责任编辑:曾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