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石头上长出“药中黄金”

万州时报2018-09-12 09:03

▶培育新品种

▲长势良好的铁皮石斛

本报记者凌芸通讯员谭海燕文/图

罗田镇梓桐村,我区19个扶贫开发重点村之一,一处名副其实的石林之地。如果不是这里所有石头的表面、侧面都生长着长短不一的石斛鲜条,你很难将这幅场景与“全市唯一仿野生石斛基地”和“中药材示范村”联系起来。但这里的的确确就是整个万州区石斛种植最集中和最活跃的地方,仅去年一年,此地的石斛鲜条采摘量就达750公斤之多,产值更是达到350万元。

石斛,又名万丈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其有“强阴益精,厚肠胃,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益智除惊,轻身延年”等功效。民间称其为“救命仙草”,素有“药中黄金”之美誉。它不占土地,只会在石头和树杆上生长。栽下去几乎都不用管护,不打农药不施化肥,可在野外自然生长。

9月6日,记者来到罗田镇罗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基地,只见十多坨石头上面生长的石斛很是瘦小。是种植方法有误,还是生长不良?公司负责人王刚解开了谜底。他告诉记者,这里培育的是石斛新品种——曲茎石斛,其形状似古代女子发髻上戴的金钗,民间也称“金钗”。这种石斛属于特别名贵的一种,药用价值大,其野生鲜品市场价至少在4万元/千克。目前,基地正在人工培育曲茎石斛,已发展种植了5000多丛。

2015年,罗斛公司在梓桐村7组流转了300亩山地,投资400多万元发展石斛。经营模式采取公司 农户,开发模式则是科研 企业融合。以前,梓桐村几乎没有产业,村民主要依靠水稻、烟叶养家糊口。仿野生石斛种植成功后,一些村民特别看好这一产业,纷纷跑来向王刚“取经”。

共同富裕,说易行难。从一人的实验到带领大家种植石斛并不容易。“培养石斛本钱较大,并且是个技术活,基地的各位股东有比较专业的种植技术和丰富的阅历,而村民们没有,首先要让村民掌握种植技术。”王刚说,他请来了市中药研究院专家和采药工人,一起给村民培训石斛种植管护技术,先后培训3次,有300多名群众参加了石斛种植技术培训。

为供给村民好的苗子,王刚运用自己的技术让育苗获得成功,并将产量最高的铁皮石斛推广给农户。2017年,村里种植石斛的农户达到了100多户(建卡贫困户45户),一共发展了15万丛。建卡贫困户每户种植了500——1000丛,2年后采摘,户均可增收五千至一万元。

临走前,王刚带着记者来到一处石林,石头表面的苔藓中间,冒出不少嫩绿的叶片,在风中摇曳。王刚说,这是他们公司实施的专利技术,去年进行种子纯野外播种,石斛直播取得成功。

据罗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梓桐村海拔600-1200多米,他们根据海拔梯度发展产业,在村里海拔最高的地方发展石斛,中海拔地方发展何首乌和丹参。

在梓桐村,谭仕忠、刘发全、谌贵友等贫困户的石斛和何首乌已经栽下去,绿油油的一片孕育着生机和脱贫的希望……

新闻延伸

“我家住上了新房子”

白墙、青瓦、亮堂堂的房子……对于村民谭仕忠一家来说,201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依托着农村D级危房改造,他们家终于实现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谭仕忠今年69岁,全家3口人。因缺乏劳动力,旧房子年久失修,房屋多处出现裂缝,有一面土墙向一旁倾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残疾的老伴无法参加体力劳动,一家的生活全靠种农作物和养猪,日子过得较为清贫。谭仕忠家的情况被村委会、镇政府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看在眼里。去年,谭仕忠和老伴被纳入建卡贫困户,考虑到他家的住房情况,村里和镇政府将其纳入D级危房改造计划。

为了给老谭家盖房,驻村工作队队员多次联系扶贫办等职能部门,协调土地问题,并帮助完成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申请等手续。之前的旧房屋距离公路较远,地势偏僻,交通不便,于是,村里将新房建在离石斛基地不远的地方。今年春天,老谭家的新房开建,几个月后,三间崭新的房屋立了起来,“政府补助D级危房改造资金2.1万元,个人只花了1万多块。”老谭说,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不能只依靠政策,还得自己努力。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他还喂了两头猪,种了1000丛石斛,石斛基地忙的时候,他也去打工挣钱,一天也能挣50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幸福。

老谭说,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这是他们家一年来最开心的事。据悉,2018年,罗田镇有77户群众都从危房改造项目中得到实惠,住上了新房子,实现了安居梦。

“第一书记”崔联升:平凡之中见真情

一台电脑、一张桌子、一个可以休息的沙发,组成了梓桐村驻村“第一书记”崔联升的办公室。近日,记者跟随崔联升走村串户,从最平凡的工作中,见识了这位“第一书记”为了当地发展所付出的真情实感。

梓桐村属于山区地形,全村贫困人口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坡上,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留下的村民以务农为主。各院落人行路狭窄,下雨天行走困难。旱涝严重,塘堰蓄水能力弱,农业生产经不起“风吹、日晒、雨打”,靠天吃饭的情况比较突出。

今年,区水务局在梓桐村投入了178万元,用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上午十点多钟,崔联升来到谢家垭口的饮水工程建设处,查看工程进度情况。“这两天进度有点慢哈。”崔联升和施工方负责人直接交流,催促他们加快进度,确保村民早日用上自来水。

崔联升说,以前的一个小水池仅够一个小组用水,多数农户依靠地下山泉水和堰塘水,这次新建200立方米和50立方米的两口水池,水源来自石寨堂上方的山泉水,建成后可以覆盖全村农户用水。

“老谭,搬新家了习惯不?家里还有啥困难?”冒着秋雨,崔联升又来到贫困户谭仕忠家。“这新房,亮堂,干净,住起舒心。”谭仕忠接过话,对驻村干部的帮扶连连致谢。

“走村串户、跑现场、督质量、催进度,每天都是这些事儿,现在最焦心的就是项目进度,饮水安全工程、便民服务中心、公路硬化这些事情都要一件件做好。”在村里走访一圈,崔联升告诉记者,目前饮水工程刚刚开工,部分道路硬化工程才招标挂网。他已经给镇政府和施工方反映,要求加快工程进度。

崔联升前几年是罗田镇六合村的“第一书记”,在他看来,从贫困村到重点村,身上的责任更重、压力更大、目标更高,重点村不仅仅是脱贫摘帽,更要结合乡村振兴搞得更好。今年梓桐村主要围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产业项目发展等方面开展工作,明年重点抓巩固提升。

平凡之处显真情,崔联升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把驻村“第一书记”应有的责任与担当展现到了极致。下一步,村里将围绕“旅游 ”“生态 ”,推进二三产业向梓桐村深度融合,培育避暑纳凉型、景区依托型、体验观光型等生态旅游产业,大力发展休闲、康养、运动、健身等生态健康产业,打造特色美丽乡村,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对于梓桐村的未来,崔联升充满信心。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