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闻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上游新闻

汇聚向上的力量

立即下载

一位人大代表的乡村振兴梦

万州时报2018-09-18 09:02

记者李进发通讯员袁维

李达山,万州区甘宁镇冠丰村人,区、镇两级人大代表。看着家乡稚嫩的幼童、多病的老人,以及那大片闲置的土地,他一度满眼装满可惜和担忧。他告诉自己“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就应该说群众想说的话,做群众想做的事,为人民群众建言献策谋福祉。”可是,单枪匹马的他毫无思绪,该怎么做呢?

追梦:成立水稻农机合作社

我一个人能改变什么呢?能做什么呢?李达山正焦灼着,忽然一个念头浮现在了脑海中,成立合作社呀!

说干就干!

2009年8月,重庆市万州区甘宁水稻农机合作社正式成立。但很快,问题也随之而来,勉强撑过一年后大家才发现,合作社成立容易,经营发展却并不简单。

土地流转过来后,怎么办?年轻劳动力一个都没有,剩下的村民们大多属于老弱病残,而所有的田间地头都需要肩挑背负,谁来下力耕种?在众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李达山想到了新闻里提到的机械化耕种,何不也采用机械化耕种的模式呢?

一台耕田机需要9万多元,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2010年,为了实现“村强民富”的愿望,李达山一咬牙,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买下了梦寐以求的耕田机,还苦口婆心地成功劝说了已经在城里有着稳定工作的儿子,回来做起了田地里的司机。

助梦:乡村振兴路上不孤单

区农机推广站了解到冠丰村的情况后,主动上门宣传农机购机补贴政策,并指导插秧技术、深松整地技术。

由于村里年轻人不多,老人接受新事物能力弱,李达山白天跟着农机站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晚上回家便挑灯整理好笔记,以便社员们有问题能及时解决。

历经几年艰辛,在政府的支持和区农机站的帮助下,李达山带着村民们成立的合作社由最初的一穷二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修建了宽敞的机库,新增了不少农机设备,提升了农业机械作业服务能力。

目前,由李达山带领成立的合作社已拥有各类农用机具300多台,其中大型拖拉机4台、旋耕机80台、两行插秧机40台、四行插秧机10台、联合收割机3台、机动喷雾器80台、太阳能灭虫灯100台、烘干机两台等。库房1300多平方米,其中机库1000多平方米。冠丰村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逐年提高。更值得高兴的是有部分年轻人也回到了村里,发挥自己专长、各显身手,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振兴乡村的队伍中。

圆梦:农田宜机化整治试验成功

冠丰村的合作社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冬闲季节种一季度榨菜,并为周边农户提供机耕、植保统防和机收作业服务。但由于土地坡度比较大、田块较小,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受到制约,劳动力成本仍然占较大比例。

李达山想,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回归故里共同建设家乡,绝不能止步于前、满足于现状。活到老学到老,要发展就不能闷着自己搞!近两年来,李达山四处走访取经,通过到各地学习考察,他对宜机化地块整理整治深感兴趣,萌生了彻底改变冠丰村的宜机化作业条件的想法!

春节刚过,李达山就带领村民们将一片60多亩的田块进行试验性整理整治,想看看效果到底怎么样?整治的资金成本有多大?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通过实际核算,每亩耕地整治花费在3000元左右,在整治田块安装灌溉管网,施用养殖场腐熟沼渣液对整治土壤进行培肥。

前期的宜机化整治成果,让李达山兴奋不已,如此一来,不仅可以减少劳动力,还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回想过去的几年里,虽然辛苦,但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看到老人孩子脸上洋溢的幸福,听到村里一片祥和之声,李达山感到了盼头、提升了劲头,也增强了加快农田宜机化整治的勇气和决心。

对于家乡未来的发展,李达山有着自己的蓝图规划:对全村2580多亩耕地整村推进,宜机化整理整治、分步实施,实行统一规划。一是以复垦项目资金修建的50多公里机耕道为基础,适当扩展,实现全村每个山头、每条山沟机耕道互联互通。二是以改善农业机械作业条件、提高作业效力为目的,着眼实用,按照生产急需和整治难易程度,分片推进整治。三是利用冬闲季节施工,尽量不误农时。四是希望能添置挖机,努力将宜机化整地搞得更完美。

李达山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再通过几年的努力,拖拉机一定会顺畅地行驶在村子里的田间地头,真正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李达山说,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既要为群众发声,也要为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

责编综合新闻编辑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关心一下,为你推荐更多
举报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上游新闻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