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的休闲娱乐方式“升级换代”
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样板戏,到遍地开花的娱乐休闲场所;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从小人书到电子阅读……人们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40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路变宽了,楼变高了,我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发展改变休闲娱乐方式
“我们以前那个时代休闲娱乐的方式很单一,最多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聊聊天,拉拉家常。”家住万州牌楼街道60多岁的程云对记者说道,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收音机和唱片机才开始流行。在当时,收音机属于奢侈品,每台收音机售价20元至30元,而当时每月工资也就20多元。平常休息的时候,都要打开收音机听听新闻,收听小说故事,听听歌。
程云回忆道,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和电视进入人们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1983年首届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为全国人民演绎了一道无比精美的文化盛宴。后来,电视开始走进老百姓家庭,当时都是黑白电视机。与此同时,录像也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在录像厅看录像。那时候,录像厅已经普及了,还出现了立体电影院,而且影片丰富多彩。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彩色电视机开始走进老百姓的家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舞厅和电影院悄悄兴起,舞厅和电影院成为人们休闲和娱乐的主要场所。每当夜幕降临,很多年轻人都去舞厅跳舞。
节假日增加助推休闲娱乐发展
据了解,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有了双休日;到现在,还实行了国庆节、春节两个7天长假,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等若干个小假期。2007年我国发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不算不知道,一算才知道一年有近三分之一的休息时间,中国人每年总共有100多天的休息日。于是休闲不知不觉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以前大家能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就已经是十分享受的事情了。现在有的选择外出旅游,有的选择访友,不出远门的也可以到附近的茶楼喝茶、聊天,去KTV唱唱歌,去电影院看电影,去体育馆、篮球场、健身房等场所做做运动。
40年间,人们的休闲娱乐已悄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物质上极大的变化,也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开拓了一片新家园。
今日巨变,群众生活水平如同开花的芝麻——节节高,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精神文化消费日益重视,文化消费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首先是文化娱乐用品拥有量迅速增加,电视机、录像机、影碟机、音响等快速步入居民家庭,其次是休闲娱乐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现在,城乡居民利用双休日娱乐休闲的活动时间大幅增加,尤其是旅游、健身已成为当前城乡居民新的消费热点。
休闲娱乐从单一到丰富多彩
“真正感到空闲时间多了,是从1995年开始的。到了周末,可以带孩子到公园转转、划划船、爬爬山。你看,这是那时我们一家去西山公园游玩的照片。”在万州工作的李先生拿出一本相册指着里面的相片对记者说。1995年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加上带薪假日,人们拥有了充分的闲暇时间,休闲娱乐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文化娱乐用品从品种单一到名目繁多。如今人们生活水平开始由量到质的提高,液晶电视、DVD、电子辞典、MP3、MP4、数码相机等高科技产品纷纷上市,计算机开始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娱乐休闲的主要用品。
休闲娱乐活动从单调、枯燥到丰富多彩。受历史条件限制,上世纪八十年代,百姓从贫困向温饱转变,繁重的家务劳动占据了大量业余时间。工作之余主要的休闲方式就是看电影、电视、小人书、听收音机等。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迅速发展,人们思想逐渐开放,城镇居民开始走进卡拉OK厅、录像放映厅等新兴娱乐场所,各大影楼推出的艺术婚纱照、个人写真开始流行。
如今,多层次、多内涵的文化生活已牵动着百姓的心。泡吧、看大片、上网冲浪、去健身房、去休闲会所、听音乐会,到量贩式KTV,这些大概过去连听都没听说过的娱乐项目,已经变成了今天人们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消遣方式。团体旅游、去健身房锻炼身体,举办各种艺术节、展览会等不断丰富全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等群体性文体活动也蓬勃开展,从清晨的提笼遛鸟、舞剑,白天的茶社书屋、音乐书吧、围棋、游泳,到傍晚的广场文化、滑冰、跳舞,再到平时的种花养草、集邮、上网,异彩纷呈的各种文化娱乐生活陶冶着市民的情操。
现在人们更注重健身,跑跑步、打打球。不像过去单一、被动选择,现在生活富裕了,选择余地也宽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大家都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文化娱乐方式。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娱乐化时代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另外一扇窗,也让我们惊叹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
记者谭明涛文/图
万州一游乐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