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隧道中的探路者 千余条隧道背后有他的名字
蒋树屏在翻阅文献资料。新华网发(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供图)
蒋树屏在隧道工地内带领团队进行技术攻坚。资料图片 新华网发(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供图)
新华网重庆7月23日电(韩梦霖 庞瑞泽)“港珠澳大桥”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项“超级工程”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部分,就是我国修建的第一条外海沉管隧道,而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离岸特长沉管隧道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的项目组组长,就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重庆市两江学者蒋树屏。
“我们不仅要穿越崇山峻岭,也要深入离岸深水。”和隧道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蒋树屏说。
“传统公路隧道逃生通道的设置间隔是200-250米,海底隧道因其特殊性不能原样照搬。”为获取一手数据资料,蒋树屏亲任总指挥,蒋树屏带领的团队专门在福建漳州建设了150米的港珠澳大桥1∶1足尺沉管试验隧道,最终通过严密的实验数据,找出了最适合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逃生通道的间隔——67.5米。
在近期揭晓的2017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中,蒋树屏成为荣获科技突出贡献奖的两名专家之一。在此之前,蒋树屏已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银奖以及14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他的学生眼里,蒋树屏是国内隧道技术领域里的“权威”。港珠澳海底隧道、西藏墨脱公路、秦岭终南山隧道、重庆方斗山隧道……他带领的团队为重庆乃至全国1100多座隧道进行设计、咨询、抢险,攻克工程中的技术难题,蒋树屏主持承担了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等项目并取得60项科研成果。
“每一条隧道都像自己的儿子一样。”大半辈子都在和隧道打交道,蒋树屏现在的职务是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项目科技总监,每介绍一条隧道时,他都如数家珍,眼里充满着回忆。
1984年,蒋树屏由国家公派日本求学。4年后,掌握了发达国家先进的公路隧道技术的蒋树屏婉拒了多个日本公司提供的高薪职位回到重庆。回国后,蒋树屏率先在重庆筹建了国内唯一的公路隧道工程建设与运营技术试验室。
在重庆的交通版图上,蒋树屏可谓穿山越岭,披荆斩棘。
“重庆94%的区域为山地,是典型的山地城市,高速公路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隧道占公路的比例为全国之最。”蒋树屏说。重庆这样的自然地势条件,也为隧道的建设带来了许多难题。
武隆至水江高速公路的白云隧道是重庆三大特长隧道之一,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面临着岩溶涌水等多种不良地质的难题。
“当时地质勘查团队告诉我们施工段昼夜喷涌25万方水,”蒋树屏回忆道。
作为总工程师,他决定带领研究设计团队实地考察,“在没有路的情况下,抓着红薯藤小心地爬,匍匐着向前走”。经过实地考察蒋树屏发现到处都是泉眼,这样的富水性岩洞使得隧道建设成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然而,蒋树屏团队并没有放弃,通过调查研究决定采取迂回战术,“将7200米隧道向北平行移动500多米,实际开挖涌水量降至20000方”,为隧道后续施工作创造条件,确保了隧道施工的安全。同时,针对上述富水岩溶隧道,蒋树屏提出水压折减方法,开发了地下水控排技术和溶洞回填处治技术,进而保护了地下水体环境。这项开创性的技术不仅破解了隧道施工中的难题,得到有效的实施,更是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获得了重庆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重庆山区隧道特别多,围岩坍塌问题一直是我们心头的病。”蒋树屏带领团队围绕开展理论研究,建立了隧道非确定性反分析理论与方法,解决了围岩变形、坍塌的随机性预报问题,提高了工程预警准确度,为重庆公路交通的平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隧道领域耕耘了四十余载,如今蒋树屏带领他的团队仍奋战在一线。据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工作的员工介绍,有时还能在晚上十点多钟看到设计院的实验室里灯火通明,他们还在为我国的公路隧道建设加班加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