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成县:构想打造杜甫文化百里景观大道、昆仑古镇…这样的成县你期待吗?
成县祖脉文化探源与旅游开发构想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李成侠
手绘昆仑小镇假想图
时值中秋,万物收敛丰藏,又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陇南市成县将迎来一个盛大的民间盛会。由甘肃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李雄先生发起的首届中华传统文化与华夏文明探源国际论坛,将于10月1日至2日在这里召开。虽然是一个民间的学术研讨活动,但已经吸引了不少的学者,这次论坛将就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上古先祖肇源等促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进行深入探讨。
生于斯、长于斯的成县学者赵斌,满怀深情撰文《祖脉文化大于天》,并长久思考我们为何是 “华夏子孙” “大汉子民” “炎黄子孙”;王东祥,另一位成县学者,从《西狭颂》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研究中,提出了从祖脉文化层面上打造陇南旅游业的战略构想。
围绕着祖脉文化,成县及外界学者纷纷撰文著书,已然形成了一股学术潮流。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世纪之问,正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被一一解开。
一、文明,根在哪里?
庄子《齐物论》,“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其中传递出的宇宙观,说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此前和此前的此前发生了什么,因为没有记载,我们很难从中窥知真相。尽管如此,但探究仍然是必要的,在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我们可以从出土的文物、化石,还有人类生活的轨迹及逻辑中推知。譬如大地湾遗址,把华夏文明历史推向了7800年前,从而证明了甘肃东南部是中华文明早期的发祥地,中华文明经历了由西向东发展的演进过程。
在寻根问祖中,一批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012年6月,学者章月琴女士的学术专著《揭秘三皇五帝都》出版,书中论证三皇五帝都就在甘肃成县。
原籍陕西、现居徽县的企业家吴陇鑫先生,多年来醉心于历史研究,也著文论证《黄帝故里在成县考辩》,成果颇丰。
今年92岁高龄的成县离休干部张炯之,用30多年的时间调查考证,撰文论证成县就是黄帝故里。
更多的学术著作和文章不断表明,地处西秦岭南坡、西汉水流域的徽成盆地,是华夏文明的起源地,是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4月28日晚,成县举办祖脉文化讲座,众多热心人士参加。
在众多学人的鼓励支持下,华夏祖脉文化研究促进会近期成立。
除了这些学者,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张百平,也非常重视祖脉文化研究。他曾撰文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为独特的文明,那就是它数千年连绵不断的存在和相关文字记载。在这个过程中,秦之后有比较清晰的文字记载,而夏商周只有零星记载,显得疑问重重。之前三皇五帝时期则认为只是神话传说。
为此,张百平先生几次来成县实地考察,认为夏之前的三皇五帝时期是中华文化萌发的关键阶段,可以说是中华文化发展“头”。如果否认这一漫长时期的存在和意义,中华文明历史就是一部“断头的中华文明史”,是不完整的、不连续的中华文明史。人们之所以把这段历史称为神话,是因为过去没有成熟的文字记载,更是因为很重要,才口口相传,把非常珍贵的历史信息传递给后人。一个民族的神话,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史前史,或者说是可以后来证实的宝贵历史。
祖脉研究或祖源研究,一开始由于缺乏明确的文字记录,使得我国夏以及之前的历史,被很多学者认为是编造的神话,不是真实的历史,从而形成了中华文明史的“断头”现象。
张百平认为,成县所在的西秦岭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地貌以中低山、丘陵、宽谷为主,有喀斯特洞穴发育,特别是处于多条大河上游甚至源区,极为符合上古人类生存的需要,也与绝大部分古文献记录的上古“神话”人物活动区域极为吻合,是填补这一重大历史空白的最重要的地区。陇南祖脉探索研究,可以回答文明之根在哪里。
二、上古,文明之弦
弦上有春秋,岁月有痕迹;拨动琴弦,弦止而余音萦绕。
上古文明犹如一根被拨动的琴弦,在历史长河中仍然余响袅袅,印证着一段真实的历史存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连续存在时间最长的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这一阶段文明,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如果缺失这一阶段,中华文明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民族要屹立在世界之林,就必须要有自信和自尊,从历史云烟中拨动这根琴弦。
但是,综观世界范围内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走了一条二律背反之路:考古学理论发达的地区基本都是文献史学的薄弱地区,文献最贫乏的北美则成为世界考古学理论的中心。基于此,西方学界认为考古证据才是关键。
中华文明恰与此不同,其特点是历史过渡时期长、文献丰富,古人以不同的体裁记录了各个时代的主要特征。因而,我国历史研究不可能像北美那样纯粹依靠考古资料,而必须重视史料的价值。史料的意义和价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高于考古证据。
另一方面,中国古文献浩如烟海,如何解读,面临的严峻挑战。不同背景和学术水平的人,对于文献中的一段话,完全可能做出差异很大的解读。而且历史与地理往往相融合,史地不分家,地理是历史的舞台,历史在地理的舞台上表演。
时至今日,好多地方为了发展旅游产业,硬拉祖宗出来站台,出现了多地争抢祖地的学术骂战,尤其是三皇五帝的活动区域,现在很多地方都在争抢,炎黄祭拜地多处出现。这对探索和研究真正的上古文明发祥地,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作用。
究竟如何聆听上古琴弦之遗响?有学者认为,要充分发挥古典文献的作用,才是解开上古文明密码之钥。
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处于数字地球时代,具有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和大比例尺地形图或数字地形模型,可以让我们把古文献中的山川河流、地形关系明白无误地展现在现代数字地图上,通过精确的定位和比较,完全能够排除古代有限知识产生的误差,可以比较准确地将多种古文献表达的地理内容和文化精髓挖掘和展示出来,再配合相关的考古和文献研究,在这种透视法之下,所有中华文明发端都指向了西秦岭,而成县就在西秦岭最为丰沃的地带,从而为前述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地理上的佐证,并以此证明西汉水流域就是我们中国上古文明发祥之地这一学术观点。
三、西汉水,文明肇源之地
从地理透视法中推知,西汉水是探索和研究华夏文明萌发阶段的区域和核心地段。西汉水又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区段,更是上古历史中以伏羲、女娲为代表的始祖文化发祥和发展之地。在更大范围上,六盘山至陇山山脉两侧,延伸到西秦岭中段,已经形成了一条祖脉文化分布带。
自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创八卦、黄帝战蚩尤、颛顼战共工、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这些虽是神话,但也是古老的历史存在,只是在口头相传中添加了一些想象的成分。专家们经过多年实地考察与对比分析,认识到陇南地理地貌与古文献记载的高度契合,山川和历史遗迹与神话传说的完美对接,使得我们熟悉的传说与神话在其远古的发生地,可以实现史诗般的回放。譬如一直存在的乞巧民俗,就是秦人的遗俗,传承着秦人的古老遗风。它根植于人文始祖伏羲出生地,从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凝炼而成。
由此以降,在秦之后,这一带又是三国文化富集区,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就在这里。另外,氐人始居地,古仇池国也在这里。在最近的祖脉文化研究中,已经形成祖脉之地在成县的核心思想。
成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不仅使西汉水文明源远流长,而且在上古时期就形成的汉水文化带,使得陇南处于丝绸之路的重要区段上。陇南历史显示出原始性和古老性,特别是源自上古的最原始的生活方式至今犹存,如这里养蚕纺织制衣,故而被称为丝绸的故乡,为后来世界丝绸之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还有更重要的是制陶,在成县沙坝的作坊中,至今仍然采用历史最古老的方式制作;成县纸坊镇,也至今沿用原始方式在造纸。这些文化孑遗,所显现出来的多样性和拙朴性,都在唤醒我们古老的记忆,都应该归并在祖脉文化的整体框架内。
四、旅游,要打三张牌
在当今发展经济的前提下,许多文化研究最终都要以促进经济为目的,成县概莫能外。对此,李雄先生认为,在研究祖脉文化的同时,是要想方设法搞活县域经济,并且要盘点清楚自身现有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建设文化大县。
回望古老的成县,杜甫在一千二百五十九年前来过、住过、交过朋友,还写下过举世最悲情和浩荡的《同谷七歌》。
八海坑、海韭山、鸡峰山、西狭颂等,构成了巨大的天坑奇观、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昆仑山,屹立于小川镇后山,引人遐思,眼前浮动着西王母的传说。西汉水、黄河等古老地名,荡漾着远古浪花与情思。
2018年4月,记者在成县采访的日子,一批批文化学者,如数家珍一般,将一个个地名,将一幕幕传说,研究透彻让人不禁生发出思古之幽情。
李雄先生在祖脉文化探究过程中,提出了清晰的成县旅游开发的构想,认为成县旅游有三张牌可打,并以此促进县域经济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第一张牌,是打造杜甫文化百里景观大道。
成县杜甫草堂
从成县县城出发,经飞龙峡,在凤凰山脚下的青泥河谷里,一堵红墙包围的,便是杜甫寓居同谷时的草堂。杜甫在一千二百五十九年前来过成县,在现存的草堂里写下了《同谷七歌》。在这里,万木蓊郁,风声飒飒,仿佛诗圣悲切的咏叹,仍在耳边回响。虽然在中国大地上,坐拥无数杜公祠,但没有哪一座能像成县草堂这样,让人更能咀嚼杜诗的沉郁,让人对杜甫在四处的颠沛流离里,最终选择寓居同谷,内心荒寒而又蓬勃地生出无限的崇敬。
这座带有北宋温度的建筑,祠外车流喧哗,院内松柏苍翠。一座祠堂迭年经世遗存下来的三棵苍柏,红墙红门红瓦的别样瑰丽,迂回高低对应的亭台轩榭,让人每每入园就产生一种无比神圣的洗礼,使得风风火火的脚步不由地慢下来、轻起来,生怕自己的一点动静,搅扰了这深谷深峡深祠的安宁。
公元759年,杜甫远离肃宗,踏上后半生漂泊秦陇巴楚的羁旅,在秦州举步维艰、无衣裹身、无米可炊的境况下,挈妇将雏,带着小弟杜占、妻子杨婉、儿子宗文、宗武和女儿杜蓉,一路途经赤谷、铁堂峡、长道盐井、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马不停蹄赶往同谷,一路上,他万般苦楚地写下12首纪行诗。
与杜甫草堂相距不过百里的青木川古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甘、川交界处,西连四川省青川县,北邻武都区、康县,素有“一脚踏三省”之誉,是陕西最西的镇,距汉中市197公里,西去227公里即是九寨沟。这里随着根据叶广芩小说《青木川》改编的电视剧《一代枭雄》的热播,剧中风雷镇的原址青木川镇被大家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近年来旅游的热点。
在这两点之间,可资借鉴的,有四川乡城-云南香格里拉跨省联手打造的两百公里香格里拉景观大道。这条景观大道,一头是香格里拉,一头是稻城亚丁。如果在成县杜甫草堂与宁强青木川之间,借鉴滇川两省模式,成功开发出一条杜甫文化百里景观大道,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建设,无疑将是成县未来10年县域旅游开发的一个抓手。
第二张牌,是围绕成县天坑,打造中国最著名的徒步探险线路。
八海坑天坑
今年4月,记者曾随李雄先生、王东祥先生等一行造访成县八海坑,曾被那里发育良好的喀斯特洞穴所震撼。这处天坑,体量巨大,气势恢宏,洞内水声喧哗而不见水,河水汇成地下暗河后不知所往。这处天坑究竟有多深,延伸到什么地方,至今无人能够探底。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已知的成县天坑就有80多处,其中的海韭山天坑,其体量并不亚于八海坑。当下探险旅游在国内才开始普及、流行,如野外露营、登山、滑雪、自驾车、徒步穿越等等。根据这一旅行发展趋势,如果能将可以开发的天坑串连成一条或数条环形徒步穿越线路,参照尼泊尔EBC(环珠峰世界顶级经典徒步线路)开发模式,适度进行包装,与重庆武隆模式区别开来,差异化发展,再与鸡峰山、西狭颂、甸山白皮松景区互动,形成探险与休闲相结合的格局,将会打造出陇上乃至中国第一热门经典徒步线路。
在这个过程中,李雄先生认为,要尽量避免过度开发,讲求天人合一,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自然,不能在视觉上给人冲突不协调之感。
第三张牌,是打造华夏祭祖圣地,建设昆仑古镇。
李雄(左一)在成县昆仑山上
在这一点上,这是成县祖脉文化研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心愿。
成县文脉深厚,许多人尽管物质上并不富裕,却往往醉心于文化研究,尤其是祖脉文化研究开展以来,一大批热衷于文化的人士聚集起来,共同为这项事业增砖添瓦。
有学者建议,成县鸡峰山的状如五指的一面山坡,要在这里投资建造一座昆仑古镇,依据山势的自然形状,在山脚建成中华华夏广场。在山体突出位置,为了保持地面植物不被破坏,凿空山体,在地面之下,分三到四层,建成停车场、演艺大厅、餐饮购物中心与博物馆,其中博物馆的前脸为玻璃幕墙,自然采光。内部后部为旋转楼梯,直通山顶。整个建筑外观隐于地下,成乌龟状。龟首为入口,两个龟足为出口,从昆仑山角度看不到明显的建筑痕迹。而处于龟背的昆仑小镇别墅群,全部为半地穴式二层建筑,茅草屋顶,按照河图、洛书中的星状图样布局别墅形制,尽量保持地面植物树木完整,与古人地穴式建筑呼应起来。
在别墅群的上部山腰位置,建三皇广场与“中”字碑,碑下塑造三皇像,设立中华祭祖圣坛。这一建筑形制,正符合龟负书而河洛出的历史传说。
西边的昆仑山,正好俯瞰昆仑古镇。《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昆仑山作为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之地,地气氤氲,风物宜长,建一座西王母巨型塑像,可观望成县“三青鸟”,也即凤凰山、鸡头山、毕鸟山。这些建筑成形制后,将会形成历史与现实的穿越,现代别墅群与古代河洛数术的契合。如能在昆仑山上再建成孔子学院、文瀚阁之类的藏书阁,祖脉文化中最为厚重的传承将会重现光芒。
五、成县人物
赵斌,中医主任医师,曾荣享“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第一批)、“甘肃省名中医”(第二批)、“甘肃省优秀专家”(第七批)、“陇南市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两届)”等多项荣誉称号。他撰写的《祖脉文化大于天》,情绪饱满,读来令人感动。
王东祥,成县人,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西狭颂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陇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华夏祖脉文化研究促进会负责人,主编《西狭颂文化丛书·学术论文选》,出版散文集《青山夜语》《生命家园》《旅途之歌》《梦想成长的季节》等。
章月琴,文化学者,2012年6月在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揭秘三皇五帝都》,论证三皇五帝都就在甘肃成县,在学界引起很大轰动。她根据“帝出乎震,万物出乎震”的提法,推演出震位于成县,从星象上给予自己观点以很大支持。
吴陇鑫,原籍陕西、现居徽县,企业家,醉心于历史研究,著文论证《黄帝故里在成县考辩》,同时也研究青铜史,为三星堆研究的断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李雄,成县人,省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在企业取得成功后,转型投身祖脉文化研究,并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特色文化小镇建设项目,正雄心勃勃启动成县昆仑小镇前期规划与建设工作。
白俊民,退休前任成县计划委副主任、主任,他四处奔走,争取建设资金,并多次前往成都等地搜集史诗资料,锲而不舍,最终建成了成县杜甫草堂的匾额与碑廊,可以说蔚为大观。
另有一大批的学者如赵怀仁、张军、梁芳、马晓纲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热心祖脉文化,都在为这项事业积极奔走,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这批富有闯劲的人的努力下,一个古老但又充满生机的文化成县,正在向我们走来。
来源: 甘肃经济网(记着 李成侠)
监制:姚永亮 责任编辑:李林萍
编辑:杨 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声明: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