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引擎效能初显
近年来,在政策的支持下,乡村旅游展现出蓬勃生机。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各类经营主体已达33万家,营业收入近5500亿元,整个产业呈现出“井喷式”增长态势。
随着不断加大协调力度,积极引导政府和社会多方面资金注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
促进乡村旅游更加浓墨重彩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多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一系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意见,尤其在2016年农业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4部门印发了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
好的政策重在落实,2017年农业部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落实上,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推动落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的通知》,各地将政策意见细化实化为具体举措。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2月出台的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发展乡村旅游事业做出了更加浓墨重彩的规划。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乡村旅游的六大方向:重精品、重生态、重产业、重传承、重扶贫和重监管。
在重精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方面,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推进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统筹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科学布局近远海养殖和远洋渔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
在重生态注重乡村生态优势转化方面,加快发展森林草原旅游、河湖湿地观光、冰雪海上运动、野生动物驯养观赏等产业,积极开发观光农业、游憩休闲、健康养生、生态教育等服务。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
在重产业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方面,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在乡村旅游方面重点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
在重传承推进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适度利用方面,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
应该注意的是,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休闲旅游中各种业态发展不平衡,个性化特色化的中高端产品服务发展不充分。各个地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发展特色产品、产业,而不是照搬其他地区的脱贫模式,避免千村一面、相互模仿的恶性竞争,而是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人才的观念培育农民,这样的脱贫方式才能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
提起“一村一品”,很多人并不陌生。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镇致力于加入乡村旅游的行列,而“一村一品”正是这样一种标准化、品牌化的概念。
截至今年7月,根据农业农村部网站公布的前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监测合格名单及第八批全国示范村镇名单,全国已有1809个村镇监测合格。
什么是“一村一品”?就是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的基础上,一个乡村一个特色产品,逐渐形成规模产业,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把村中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到产业扶贫的体系中来,产业发展的重点就是要有特色的产品,有合适的模式以及适当的宣传方式。这快速提升经济实力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也是贫困地区开展扶贫开发、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例如,有的村组建合作社发展花生种植,是远近闻名的“花生村”;有的村电商发展成熟,被当地政府认定为“淘宝村”;有的村子里企业领办合作社,流转大量土地发展蔬菜产业等……这些都属于“一村一品”。
今年中央财政下拨的扶贫资金有1000多亿,很多地方政府都将扶贫与“一村一品”结合起来进行产业扶贫,通过扶持“一村一品”发展,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一村一品”强调的是一个村至少开发一种具有本地特色、打开本地印记的产品,并围绕主导产品的开发生产,形成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深入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的意见》中就指出,实施“一村一品”是贫困地区立足资源禀赋、挖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矿场资源丰富,有的地方具备区位优势,还有的地区人文底蕴深厚,而各地要做的就是将这种“优势”变为“特色”,变成“品牌”,这就需要当地人认清自身优势,明确产业定位,将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当然,“一村”可以共存“几品”,几村也能共存“一品”。
“中秋” “丰收” 农业休闲游成新亮点
中秋小长假已经落下帷幕,由于今年中秋节恰逢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全国各地庆祝活动亮点纷呈,这也带火了小长假的农业旅游。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通讯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和各地旅游部门数据,中秋假日期间,全国接待国内游客9790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35亿元,农业旅游成为各地的新亮点。
“中秋光景好,况复月团圆”。中秋节小长假期间,不少游客选择全家出游共度佳节。据了解,各地名胜大川、古镇老街等富有传统民俗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均迎来大量周边游客,加之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幕,农业旅游成为新亮点。
数据显示,北京市中秋假期接待人数共计395.4万人,同比增加4.7%;景区收入达1.27亿元,同比增加11.5%.其中,历史文化观光型景区共接待122.2万人次,同比增加9.7%。贵州省纳入全省重点监测的97个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54.72万人次,门票收入4184.35万元,综合收入16.85亿元,青岩古镇、慕俄格古城、黔东南州西江千户苗寨、镇远古城、丹寨万达小镇等景区节日期间日均接待游客超过万人。
各地在欢度中秋的同时,也开展了丰富的农业旅游活动。重庆武隆、湖北黄陂锦里沟等景区在中秋赏月之余举办“农民丰收节”活动,让游客体验农产品丰收的快乐。贵州省开阳县、桐梓县、金沙县、威宁县、兴义万峰林等地举办“中国农业丰收节”,开展各种农事和采摘活动。江苏省泰州市河蟹上市,溱湖簖蟹、兴化红膏蟹等美味品种令人垂涎,当地“2018溱湖蟹村首届簖蟹开市节”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量游客。
中秋期间,各地还着力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创新,推出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和假日旅游产品,各地中秋灯会供兔儿爷、拜月、猜灯谜等中秋民俗活动丰富。河南省推出“2018河南中秋雅月赏听会”,以先秦以来出土的古乐器及古乐谱复原演奏贯穿全场,期间更有“千人朗诵中秋诗词”。此外,北京市景山公园特别推出“中轴色彩、文化北京”系列活动,贵州安顺龙宫景区举办2018首届中国·贵州龙宫诗会,山东烟台举办了“月是故乡明”烟台万人中秋赏月活动。
今年乡村旅游亮点多
近年来,随着全国各地不断推动乡村旅游的建设,不少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更趋成熟。那么,今年将在哪些层面推动乡村旅游?
首先,今年将举办首届农民丰收节,值此契机,各地举办启动大会、成果展示、发展论坛、民俗展演等系列活动,唱响“发展三农事业、推动乡村振兴”主旋律;鼓励各地开展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
其次,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支持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办好第二届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树立和推介一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品牌。培育一批功能完备、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示范带动力强的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园)、农家乐等精品,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农事节庆等形式多样的品牌创建和推介活动。
采取线上宣传和线下发布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发布推介活动。培育一批积极性高、素质强、善经营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编印出版《中国休闲农业年鉴》,支持编制出版休闲农业系列精品教材。
再次,实施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程。按照在发掘中保护、在利用中传承的思路,研究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措施,督促各地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行全面保护。部署第五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认定工作。组织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展览展示,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社会各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自觉性。
最后,夯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基础。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体育等深度融合,引导各地加大投入,改造一批休闲农业村庄道路、供水、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
编辑: 李桂忠